肇民科技一口气抛出两大动作:发债募资5.9亿,同时砸下不超过2.17亿元布局泰国和新加坡。这家公司最近的动作,明显是冲着国际化扩张去的。
先看资金端。根据11月19日公告,肇民科技计划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资总额不超过5.9亿元。这笔钱有明确去向——一部分投向“年产八亿套新能源汽车部件及超精密工程塑料部件生产新建项目”,另一部分用于“泰国汽车零部件及高端精密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剩下的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说明公司不仅在扩产,还在为海外落地提供资金支持。
紧接着,公司同步披露拟在境外设立子公司。董事会已通过决议,在新加坡设立两家全资子公司:一家名为“肇民(新加坡)工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美元;另一家为“肇民(新加坡)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样由母公司100%控股。而真正的制造落地,则放在了泰国——通过新加坡子公司持股99%,在当地成立“肇民科技(泰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泰铢,主营业务涵盖汽车精密零部件、注塑产品、模具生产以及技术进出口等。
这个架构很清晰:新加坡作为区域控股与贸易平台,负责资源整合与国际业务协调;泰国则是实际生产基地,贴近东南亚制造业腹地,也便于辐射欧美市场。这种“双子结构”在出海企业中并不少见,但对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仍算得上是一次较为系统的全球化试水。
我看了下公司的最新股价表现,目前报37.97元,微跌1.15%,成交额6594万元,市场反应相对平稳。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逻辑转变:肇民科技正在从一家专注国内精密注塑的供应商,转向具备海外制造能力的国际化零部件企业。
在我看来,这次发债+出海的组合拳,并非短期炒作。5.9亿募资中明确划拨部分给泰国项目,说明战略落地已有具体路径。而且选择泰国建厂也很务实——相比越南等地,泰国工业配套更成熟,外资政策稳定,尤其在汽车产业上有长期积累。再通过新加坡做资本和贸易跳板,能有效规避部分汇率与政策风险。
当然,挑战也不小。海外建厂涉及本地合规、人才管理、供应链重构等问题,尤其新加坡和泰国的法律体系与中国差异较大,公告里也提到了相关风险。但总体来看,只要资金节奏把控得当,利用可转债这种融资工具降低短期财务压力,这步棋还是走得稳的。
说到底,现在的A股制造企业,谁不想走出国门?肇民科技这一波操作,至少证明它不是空谈战略,而是开始动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