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格林精密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公司已与国内头部无人机企业达成多个项目合作,并且相关项目已经实现交付。消息一出,市场反应迅速,股价应声上涨1.16%,最新报14.83元,成交额接近7740万元,资金关注度明显升温。
虽然公告中未披露具体客户名称和订单金额,但“国内头部无人机企业”这一表述足够引发联想。结合行业格局来看,极有可能指向大疆创新、亿航智能或纵横股份等领军玩家。而“多个项目合作并实现交付”的说法,意味着这不是一次性的试单,而是进入了稳定供货阶段,反映出格林精密在供应链中的角色正在从配套走向核心。
作为一家专注于精密结构件研发制造的企业,格林精密长期服务于消费电子领域。此次切入无人机产业链,标志着其产品应用场景的重要拓展。无人机对零部件的轻量化、高强度和高精度要求极为严苛,能够通过头部企业的认证并完成交付,说明公司在材料工艺、模具设计和量产能力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壁垒。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终于把路走对了。
我一直关注格林精密,过去几年它的转型并不算快,甚至有些沉寂。但在当前这个节点选择绑定头部无人机厂商,背后是有深意的。一方面,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仍在稳步扩张,物流、巡检、农业植保等B端应用加速落地;另一方面,中国无人机企业在海外持续突破,带动整个供应链出海。格林精密此时卡位,相当于搭上了这趟高成长性的列车。
更值得留意的是,在AI与智能硬件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无人机早已不只是“会飞的相机”,而是集成了感知、决策、控制系统的移动智能体。这意味着结构件不再只是外壳支架,而是需要与传感器布局、散热设计、电磁屏蔽等系统级需求协同开发。如果格林精密能深度参与整机设计环节,未来有望从“代工厂”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就像锐明技术那样,走出一条软硬一体的高附加值路径。
当然,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真正考验在于后续订单的持续性以及毛利率表现。但我愿意相信,这一次的交付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当越来越多像格林精密这样的配套企业开始往价值链上游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才真正有了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