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海纳刚刚扔出一则公告,直接牵动了市场神经:持股5%以上的股东安义深水投资合伙企业计划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同时,公司部分董事、高管及其他人员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将其间接持有的股份转为直接持有,合计涉及1.31%的公司总股本。这一“一边减持、一边变更持股方式”的操作,迅速引发关注。
根据公告内容,安义深水目前持有深水海纳1045万股,占总股本5.89%,此次计划在2025年12月15日至2026年3月14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177.28万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1%。减持原因被明确为“部分合伙人自身资金需求”,而安义深水作为员工持股平台,此举也被解释为满足员工改善生活需要,属于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控制人李海波及其一致行动人并不在本次减持范围内,说明公司控制权稳定未受影响。
与此同时,包括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肖吉成、副总经理郭腾在内的多名核心人员,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受让其原本通过安义深水间接持有的股份,合计232.27万股(占总股本1.3102%)。这次变更并非套现,而是持股形式从“间接”转为“直接”,目的也说得很清楚——为了更严格地履行股份锁定承诺。这些人对公司的长期持股承诺并未改变,限售安排依然有效,且该变动不触及要约收购,也不会导致实控人变更。
看到这里,我倒是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一看到“股东减持”,本能就会警惕是不是对公司前景不看好。但这次的情况不一样。首先,减持主体是员工持股平台,而非大股东或实控人,且比例仅1%,规模有限;其次,多位高管反向将持股方式转为直接持有,这其实是一种表态——他们愿意把股份放在自己名下,接受更严格的监管约束,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增强信心的动作。
而且从逻辑上看,如果真要退出,完全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卖出,何必多此一举做这种结构上的调整?显然,这些人更在意的是合规性和长期绑定。这种“小减大稳”的组合拳,更像是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优化,而不是资本撤离的信号。
再看市场反应,今日深水海纳股价下跌4.45%,报14.83元,成交额7349万元,短期情绪确实受到了影响。但我认为,投资者更应关注实质而非表象。一次合规范围内的小幅减持,叠加管理层强化持股约束的行为,整体偏向中性偏积极。只要公司基本面不变,这种结构性调整,反而可能为后续稳定发展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