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来自南财智讯的消息显示,广联航空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透露,公司已深度参与国产宽体客机C929项目的研发与制造。这并非简单的零部件供应,而是标志着其从传统的“工装供应商”正式升级为“部段供应商”。具体来看,广联航空不仅承担C929复合材料工装的研发制造,更切入了垂尾壁板、货舱门等关键部段的跟研与生产任务——这些部件直接关系到飞机的结构强度与飞行性能,属于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高技术门槛的核心环节。
这意味着,广联航空的角色正在发生质变。过去,它更多是配合主机厂完成模具、夹具等工艺装备的配套;而现在,它已具备参与飞机主体结构件同步研发的能力,进入了民机制造的“深水区”。随着C929项目逐步迈向量产阶段,这种前置式深度参与将有望转化为持续订单,推动公司营收结构优化,并进一步夯实其在国内民用航空制造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看到这条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意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广联航空过去常被市场视为一家专注于军工和通用航空领域的中小型配套企业,而C929作为中国商飞主导的大型宽体客机项目,技术要求、质量管控和供应链准入门槛极高。能进入这个体系,尤其是承担垂尾壁板这类主承力结构件的研制,说明其在复合材料成型、精密装配和适航验证方面已经获得了主机厂的认可。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订单层面的突破,更是一次能力边界的拓展。民用大飞机产业最“卡脖子”的从来不是图纸,而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成熟度。谁能在关键部段上实现自主可控,谁就能在万亿级的民机市场中分得实质性份额。广联航空此次的角色升级,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航空制造产业链正在加速“去边缘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承担起原本由国企主导的核心任务。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理性。C929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距离大规模交付还有较长周期。短期看,市场情绪已被点燃:消息发布后,广联航空股价上涨4.84%,报18.18元,成交额近亿元,显示出资金对这一进展的积极反馈。但长期能否兑现预期,还要看后续是否能顺利通过各项适航审查、批产节奏是否稳定,以及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能否维持成本与质量的平衡。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炒作性题材”,而更像是一个“价值重构”的起点。如果广联航空真能在C929项目中持续输出高质量部段产品,那么它的估值逻辑或将从“配套制造商”转向“民机结构件核心供应商”,而这,才是真正的产业红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