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行业这波回暖,说实话,我一开始还真没太当回事。毕竟过去几年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风机价格从近4000元/kW一路干到1000元,整个产业链利润都被压得喘不过气。但今年四季度这形势,有点东西了。从零部件企业爆出来的三季报看,新强联前三季度净利同比增了近20倍,营收也翻了快一倍,毛利率直接抬升12个百分点,这种增长不是靠讲故事,是实打实的订单和满产状态撑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不光新强联,中材科技、广大特材这些核心零部件厂商都在发“喜报”。叶片供不应求,齿轮箱、铸件项目产能释放,材料端的PVC泡沫产线也是满负荷运转。这说明什么?需求端确实在快速释放。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风电装机58GW,同比涨了72%,这不是短期脉冲,而是“沙戈荒”大基地和海上风电双轮驱动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整机环节虽然还在修复,毛利率平均只有11%左右,但风机价格已经止跌回升。2024年底那会儿,12家主流整机商签了自律公约,反对低价竞争,效果立竿见影。今年前八个月陆风招标均价比去年涨了8%,说明行业开始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拼运维。特别是几起国内外的倒塔、火灾事故之后,业主对安全和长期成本越来越重视,这也给高附加值产品留出了空间。
政策层面更是层层加码。中国在联合国宣布2035年风光装机要达到36亿千瓦,相当于2020年的6倍以上。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发布的《宣言2.0》更是把“十五五”年均新增目标提到120GW以上,海风占比也在提升。再加上“136号文”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山东风电机制电价报出0.319元/kWh,高于光伏,这意味着市场化机制开始认可风电的价值。
新强联这类企业现在不仅受益于行业回暖,还在往齿轮箱轴承等更高壁垒领域延伸,研发费用连续多年破亿,无软带淬火技术打破外资垄断。合同负债增长13.19%,说明在手订单充足,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支撑性很强。二级市场上,股价年内涨了150%以上,机构调研频繁,社保基金也在加仓,资金关注度明显升温。
风电这盘棋,已经从过去的补贴驱动,走到了技术、规模和市场机制共同发力的新阶段。零部件企业的高景气有望延续,而整机和运营环节的修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