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生物2025年前三季度深陷“多事之秋”:净利腰斩、对赌悬顶、控制权变更、股东减持......
业绩滑坡不仅因去年高基数海外授权收入不再,更核心是过度依赖的狂犬病疫苗陷“量价利齐跌”困境;雪上加霜的是,控制权变更时敲定的7.28亿元业绩对赌承诺兑现渺茫,叠加竞争加剧、新品青黄不接、研发投入下滑,未来蒙上厚重阴影。
针对上述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采访康华生物,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陷大单品“依赖症”
近日,疫苗企业康华生物交出了一份近五年来“最差”的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8.4亿元,同比下降20.78%;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腰斩”,降幅达53.41%。更值得关注的是,反映主营业务真实盈利能力的扣非净利润也大幅下降55.57%,仅为1.83亿元。
据悉,康华生物目前为国内首家生产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的疫苗企业,产品包括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和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前者为公司核心产品,占公司主营业务的九成以上。
作为曾经凭借“人二倍体狂犬病疫苗”大单品快速成长的明星企业,康华生物近年来增长明显乏力。从2022年开始,公司净利润就持续走低,2024年已基本回到2020年水平。
进入2025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事实上,公司今年的业绩波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源于License-out收入的显著变化。2024年年初,康华生物将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HilleVax公司(首付款1500万美元,最高2.555亿美元的开发里程碑和销售里程碑款项),这一授权收入显著推高了当年业绩。而2025年,此类大额阶段性授权收入未能再现,导致业绩同比回落。
不过,即便剔除2024年因授权美国HilleVax公司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海外权益所获得的1.06亿元收入,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仍高达40.08%,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43.12%。尽管第三季度营收实现3.56亿元,同比增长11.54%,显现出一定的复苏迹象,但归母净利润仍同比下降24.92%,环比亦下降20.49%,盈利修复动力仍显不足。

(截图来自康华生物三季报)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康华生物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在萎缩。知名财税审专家、资深注册会计师刘志耕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即便剔除2024年1.06亿元海外授权收入的影响,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仍同比下降43.12%,且非免疫规划疫苗销售收入同步下降11.97%,表明核心业务的萎缩具有持续性;此外,2025年三季度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92.29%,销售净利率同比暴跌41.19%至22.51%,反映成本压力与定价权双重削弱。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39.22%,与净利润下滑形成背离,佐证了盈利质量进一步恶化的现实。”
从业务基本面来看,康华生物的主营收入九成以上都来自于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体细胞)这款大单品。但从最近两年开始,该产品的签发数量开始下滑,2023年和2024年签发数量分别为693.89万支、389.76万支,同比减少了14.29%、43.83%。2025年上半年,虽然签发量增加17.64%至122.70万支,但同期疫苗销售收入再降23.79%,毛利率下滑了1.09%,这款大单品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对于康华生物“单品独大”的业务格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虽然‘单品独大’的情况并不罕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单一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一旦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市场竞争加剧或政策变化等情况,公司的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可能导致公司在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线和市场布局,从而限制公司的长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风险正在成为现实。康华生物在半年报中坦承,公司“产品结构相对不丰富,其中,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是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目前,已有3家企业正在开展临床试验,2家企业已提交上市申请,1家企业已取得生产许可并获得批签发,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厂商增加,可能会对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价格造成不利影响。”
研发端的乏力加剧了增长困境。公司目前主要研发项目共7项,仅“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获国内临床批件,其余6项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短期内难以贡献收入。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8300.11万元,同比下降10.18%,投入力度不增反减。
超7亿元的业绩承诺能兑现吗?
更为严峻的是,在业绩持续下滑、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久前,康华生物刚做出2025—2026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不低于7.28亿元的业绩承诺。
这一事件还要追溯到今年7月份,公司原控股股东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奥康集团、持股5%以上股东康悦齐明与万可欣生物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合计转让284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1.9064%。同时,王振滔与万可欣生物签订了表决权委托协议,转让后持有的1050万股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万可欣生物行使。转让完成后,万可欣生物将拥有表决权比例为29.9893%,成为公司新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最新的进展公告显示,2025年10月15日,公司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具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决定书》,该决定允许万可欣生物实施集中,表明公司控股股东将由王振滔变更为万可欣生物,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此次股份转让及表决权委托事项尚需取得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合规性确认意见,并办理股份转让过户登记手续,实施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此次收购附有严格的业绩承诺:奥康集团及王振滔承诺,康华生物2025年至2026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不低于7.28亿元,且同期研发费用合计不低于2.6亿元。
然而,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仅完成1.83亿元,研发费用为8300.11万元,同比还下降了10.18%。袁帅对此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在剩余的时间里,公司要实现扣非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以达到目标,难度极大。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公司产品销售面临更大压力,市场份额可能被进一步挤压,价格也可能受到冲击,从而影响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公司自身可能缺乏足够的增长动力和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如新产品研发进展缓慢、市场推广效果不佳等。综合判断,该对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低。”
对于未来的对赌风险,刘志耕警告称,“若业绩未达标,可能触发股权回购或补偿条款,加剧现金流压力;为弥补缺口而可能实施的增发也将稀释原股东权益;连续五年净利润下滑叠加对赌失败,更可能引发机构抛售,进一步压制股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公司第四大股东“川发精选3号”及多名股东已披露减持计划,其中,持股6.22%的“川发精选3号”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股东孙晚丰和李声友分别计划减持不超过0.0269%和0.1550%股份,截至目前还未披露减持进展。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已发生明显变动,多家新机构进入股东名单。
在大单品依赖、市场竞争加剧、研发青黄不接、业绩对赌悬顶的多重压力下,康华生物能否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扭转颓势、兑现超7亿元的业绩承诺,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