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Q3营收暴增超100%,但净亏损2656.6万元——这个看似矛盾的数据组合,成了资本市场热议的焦点。10月24日,指南针发布公告,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101.70%,增速惊人;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为亏损2656.6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5元。一边是翻倍增长的营收,一边是持续扩大的亏损,这家金融信息服务商正站在高速增长与盈利困局的十字路口。
从表面看,营收的大幅跃升无疑释放出积极信号,说明公司在用户规模、产品推广或服务变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对金融科技、智能投顾等赛道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指南针能够实现收入翻番,反映出其业务扩张的势头强劲。但与此同时,亏损的持续存在则暴露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以及盈利能力构建上的深层挑战。高增长并未转化为利润,反而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仍在继续,比如在技术研发、营销获客或人才储备方面的支出压力正在加剧。
我始终认为,对于科技型或平台型企业来说,阶段性亏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亏损是否换来了有价值的资产积累和长期竞争壁垒。像指南针这样的公司,如果能把高增长的营收转化为用户粘性和数据资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那短期亏损是可以被市场容忍的。但问题在于,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烧钱换规模”的典型路径,而真正的护城河——比如独创性的算法模型、难以复制的用户行为数据库、或者具有定价权的服务产品——尚不清晰。
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战略主线的当下,市场资金正加速向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聚集。比如同属科技赛道的锐捷网络,凭借在AI数据中心和高端交换机领域的硬核研发(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高达12.43%),获得了资本的高度认可。相比之下,指南针虽然身处数字经济大潮,但其核心业务仍偏重于信息工具提供和流量变现,技术纵深和产业赋能属性较弱。
所以在我看来,指南针的故事还远未到定论之时。营收翻倍确实亮眼,但这更像是一个“及格线以上的成绩单”,而不是“优秀投资者的首选”。它需要向市场证明,自己不只是一个会卖软件的公司,而是能在金融科技底层创新上有所建树的引领者。否则,当资本回归理性,仅靠增长叙事将难以支撑其当前超过150元的股价和逾60亿的日成交额。高增长背后的亏损阴影,或许才是它真正要跨越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