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简科技刚刚公告,与客户A签署了此前21.69亿元重大销售合同的补充协议,明确2025年3月1日至2026年2月28日间预计执行金额超2.05亿元。这个消息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
合同细节:执行节奏清晰化,但披露受限
根据公告,这份补充协议并未改变原合同的产品规格,依然是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供应。但由于业务涉及特殊领域,数量和单价均豁免披露。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首次给出了未来一年的具体执行金额预期——约2.057亿元,并强调“以订单为准”。这意味着虽然总合同仍在推进,但交付节奏仍由客户主导,存在阶段性波动可能。截至2025年9月30日,原合同已履行约15.56亿元,完成率71.72%,剩余待履行金额约6.13亿元。从进度看,后续履约压力不大,且公司明确表示目前无重大风险或条件变化。
我怎么看这件事?
说实话,这个公告让我对中简科技的看法变得更复杂了。一方面,能持续拿到军工级客户的补充协议,说明产品稳定性和客户信任度经受住了考验。这类客户准入门槛极高,一旦进入供应链,替换成本巨大,本身就是一种护城河。而且从已完成金额来看,公司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基本保持了稳步推进的节奏,不是那种突然爆发又迅速回落的项目型收入。
但另一方面,我始终关注一个点:为什么需要“补充协议”来细化执行周期?这恰恰反映出这类特种合同的不确定性。虽然公司说需求长期存在,但具体到每个季度的业绩释放,仍然要看客户采购计划的脸色。这也解释了为何中简科技的财报常出现季度间波动较大的情况。
再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领域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高性能型号国产替代的空间仍在打开。不过我也注意到,在今天“算力太空”概念被热炒的背景下,像华力创通、天银机电这些直接参与星载系统的企业更受资金追捧。相比之下,作为材料端供给方的中简科技显得低调许多。
所以我认为,中简科技的价值不在短期炒作,而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隐形冠军”——不声不响地支撑着关键系统的国产化进程。它的成长是线性的、确定性强的,但爆发力有限。对于追求稳健配置的投资者来说,或许比那些概念股更值得放进组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