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简科技刚刚签下一笔近5.63亿元的大单,直接引爆市场关注。这笔合同金额占公司去年主营业务收入的近七成,在业内绝对算得上是“重量级”订单。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9月底,这份合同已经履行了超3.66亿元,进度达65.06%,也就是说,部分产品早已交付并确认收入——这可不是画大饼,而是实打实已经开始贡献业绩了。
合同的标的物是碳纤维和碳纤维织物,这类材料听起来专业,但其实应用极其关键:轻质、高强、耐高温,是航空、航天装备实现高性能化与轻量化的理想选择。中简科技作为国内高性能碳纤维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客户主要集中在大型航空航天集团,高度集中且壁垒深厚。这次签约的“客户A”,虽然出于规定无法披露具体身份,但从合同规模和应用场景来看,极大概率仍是国家级重点领域的核心单位。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份合同的意义远不止于数字本身。它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客户对公司新一代碳纤维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供应能力和配套服务给予了高度认可。要知道,在航空航天这种对可靠性和一致性要求近乎苛刻的领域,能拿到批量订单,本身就是技术实力和体系能力的双重背书。而且公告里提到“新质生产力率先稳定批量应用于重点领域”,这句话分量不轻,说明中简的产品已经从技术突破走向了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从财务角度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6.84亿元,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6%和25.45%。眼下这份合同尚有约1.97亿元待履行,大概率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陆续确认收入,对全年业绩形成有力支撑。不过我也注意到风险提示里的内容——交货节奏受客户计划影响,可能导致各季度业绩波动。这一点确实需要警惕,毕竟军工类订单向来不是匀速释放的。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恰恰反映出行业特性。真正决定长期价值的,不是某一个季度的波动,而是是否持续进入核心供应链、能否拓展更多应用场景。中简科技自己也说了,要借这个契机加快产品谱系化、多元化布局。如果能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逐步向民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渗透,那未来的成长空间才真正值得期待。
所以在我看来,这笔5.63亿的合同,既是当下业绩的“压舱石”,也是未来发展的“跳板”。短期看利好兑现,长期还得看执行和拓展。不过至少现在,中简科技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