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丹)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广袤海洋、偏远山区,乃至空中飞行的无人机,都将通过卫星实现无缝物联网连接。11月22日,在武汉举行的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正式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这项为期两年的试验计划,旨在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
卫星物联网是指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各类物联网设备,为数据采集终端、穿戴设备、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的低速数据业务。此前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的目标。
卫星通信步入快车道
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在2025年按下加速键。8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19条举措,明确提出有序扩大卫星通信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等指导方针。此次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启动,是对上述政策的具体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试验将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从全球视角看,国际电信联盟专家指出:“卫星通信是全球空间经济的支柱,具有直接的经济溢出效应,推动全球互联网、物流和国防发展。”
卫星物联网技术的商用,将彻底打破地面网络覆盖的局限。在农业领域,卫星物联网可连接散布在偏远农村环境的各类IoT设备,从监测作物生长的无人机到用于高效灌溉的土壤传感器。在应急通信、海洋渔业、交通物流、能源水利等领域,卫星物联网同样拥有广泛应用空间。特别是在低空经济领域,卫星物联网可为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支撑这一新兴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千亿级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的启动,预示着相关产业链将迎来发展机遇。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已获准开展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标志着基础电信运营商全面进入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新阶段。
卫星物联网的大规模商用,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欧洲空间局原未来项目负责人拉斐尔·卡格林教授表示:“建立可信的数据支柱对于真正释放大规模下游创新至关重要”。在轨数据处理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点。欧洲空间局的一个原型任务正在探索这一概念,通过广泛的过滤消除了超过95%收集的图像,减少了下游处理器的负担。
我国也在积极推进5G/6G与卫星互联网的深度协同。中国移动研发的星地深度融合组网技术,通过智能异构组网、频率共享及资源调度算法,将卫星组网数量减少50%,单星成本降低10%。
全产业链投资机会显现
卫星物联网产业的兴起,将带动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从资本流向看,2024至2025年间我国卫星通信领域已完成超30起重大融资事件,涉及星上处理芯片研发、高通量卫星制造等关键环节。
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邢星指出,政策红利将深度激活三大资本市场板块: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终端设备与地面系统、运营服务与数据应用。产业趋势呈现三大特征:技术路线向低轨星座规模化组网演进,单星成本较五年前下降67%;服务模式从单一传输向“通信+导航+遥感”综合信息服务转型;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成为投资新热点。
专家建议,投资者可短期关注政策催化下的主题性机会,中长期布局具备核心技术商业化落地能力强的标的。卫星物联网将彻底消除地面网络的覆盖盲区,为海洋渔业、交通物流、低空经济等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随着两年商用试验的启动,中国企业将探索卫星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为全球数字经济注入全新动能。卫星物联网与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正推动中国进入天地一体的数字化新时代。
找利好我是尽力了
主力看你的了!在底部爬这么久了,还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