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杰特砸2.25亿“买矿”,图的是什么?
倍杰特全资子公司拟以约2.25亿元收购大豪矿业55%股权——这一消息在11月19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交易完成后,文山州大豪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将正式纳入倍杰特合并报表范围,成为其控股子公司。这笔看似跨界的投资,实则暗藏深意:倍杰特正从一家专注工业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环保企业,向拥有上游矿产资源控制权的综合型资源公司悄然转身。
根据公告,大豪矿业目前尚未盈利,2024年及2025年前七个月营收均为0元,净利润分别为-1651.85万元和-1285.56万元,原因在于其持有的矿山仍处于建设阶段,尚未投产。尽管财务数据“难看”,但它的家底并不薄:手握9宗有效矿业权,包括2宗采矿权和7宗探矿权,主攻锑、钨、铅锌等战略金属。其中,锑被称为“工业味精”,广泛用于阻燃剂、军工和电池领域;钨更是硬质合金、航空航天和国防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这两类金属均被列为国家战略小金属,具备极高的资源安全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交易背后的安排。除了支付2.248亿元股权转让款外,倍杰特还将在交割后为大豪矿业提供1.05亿元专项借款用于偿还债务,并承诺后续继续提供年利率6.5%的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原股东汤玮将承接剩余约8608万元债务。这意味着,倍杰特不仅出钱拿控股权,还要真金白银地“输血”推动项目落地。
我看这步棋:不是扩张,是闭环
说实话,看到这个交易时我第一反应是“冒险”。毕竟标的公司连续亏损、无收入、依赖外部注资,怎么看都不像优质资产。但深入研究后我发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并购,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产业链闭环布局。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不会只盯着眼前的利润表。倍杰特过去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尤其在含锑废水中高效回收金属锑的湿法工艺上已有验证成果。现在它通过收购大豪矿业,直接把触角伸向上游——从“回收”反推到“开采”和“冶炼”。这种“逆向整合”模式,在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极具前瞻性。
我特别看重的一点是,这次收购让倍杰特实现了原材料自供的可能性。未来一旦矿山建成投产,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对锑、钨等金属的需求,还能大幅降低原料成本波动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开采—冶炼—产品—回收—再利用,形成了循环经济闭环。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虽然短期来看,这笔投资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财务数据显示其货币资金占比较低),且行业整体资金呈净流出状态,但主力资金今日净流入达5554万元,说明已有聪明钱开始布局。股价当日上涨5.8%,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战略方向的认可。
长远看,只要矿山开发顺利推进,倍杰特有望从一家环保服务商蜕变为兼具资源掌控力和技术壁垒的综合性新材料平台。这条路不容易,但我愿意给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