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涨价+出海量增,双上行周期正在到来——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研报,维持对运达股份的“跑赢行业”评级,并给出23.29元的目标价,较当前股价有近四成的上行空间。这一判断的核心逻辑在于:运达股份正站在国内风机涨价与海外出货放量的双重景气周期交汇点上,盈利弹性有望集中释放。
中金指出,自2024年底以来,国内陆上风电风机中标价格已回升约10%,且涨价趋势延续至今。而由于风机制造企业通常存在6-12个月的交付周期,这意味着2026至2027年将是前期涨价订单的集中兑现期。考虑到国内陆风业务占运达股份收入比重最大,公司在手订单高达46.8GW(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未来两年的利润释放空间十分可观。中金预计,公司国内陆风风机毛利率将在2026年较2025年提升2-3个百分点,并在2027年继续再提升2-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也迎来突破性进展。虽然运达过去海外出货规模较小,但从2023年起新签海外订单明显加速。按照正常的项目执行周期推演,2025年后半段到2026年,公司将进入海外出货和盈利的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有助于优化收入结构,也将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此外,运达的电站运营业务虽基数较低——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运规模仅1.2GW,2024年转让规模为0.25GW——但正处于持续扩张通道中。相比同行,其电力资产运营受市场化交易波动影响更小,未来仍可贡献稳健的增量利润。
我怎么看运达这笔账?
说实话,风电板块过去两年确实不太被市场待见,尤其是整机环节,在价格战下普遍承压。但正是这种悲观预期,反而让像运达这样基本面悄然改善的公司具备了反转潜力。我不认为这是短期炒作,而是行业周期触底后的真实盈利修复。
我认同中金的观点:市场可能低估了这一轮涨价带来的利润率弹性。别忘了,风机成本中钢材等原材料占比高,而近年大宗商品价格相对稳定,意味着售价上涨能更多转化为毛利。再加上规模化交付带来的费用摊薄,净利率改善的空间其实比表面看起来更大。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比如国内风电装机需求放缓、竞争再度恶化,或是海外项目落地不及预期。但从目前在手订单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看,这些担忧更像是扰动项,而非趋势逆转的信号。
眼下运达股价对应2026年PE仅11.5倍,而目标估值给到16倍,差距并不夸张。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处在“量价齐升”的前夜。如果双周期共振如期上演,那么38.8%的上行空间或许只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