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疗要上港股了——这家中国医疗器械的龙头,在A股上市六年后,正式叩响港交所的大门。这不仅是资本路径的一次延伸,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全球化冲锋号。就在不久前,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跃升至全球第二,2024年达9417亿元,预计2035年将突破1.8万亿元。而在这条快速扩张的赛道上,迈瑞无疑是跑得最快的那个。
从2017年到2024年,迈瑞的营收从111.7亿元增长至367亿元,复合增长率超18%;归母净利润更是从25.89亿元跃升至116.68亿元,增速高达24%,净利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上。这样的盈利能力,在全球器械企业中都属罕见。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业务结构的进化:除了传统三大板块——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持续发力外,“新兴业务”已在2025年上半年贡献2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57%,成为新的增长极。高值耗材领域的布局也通过收购惠泰医疗迅速打开局面,切入电生理、冠脉通路等高壁垒赛道。
我最看好的,是迈瑞在研发上的“长期主义”。2024年研发投入达40.08亿元,是六年前的数倍。它不再只是制造设备,而是构建技术生态——比如今年发布的“启元超声大模型”,能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能闭环,协和医院的实际应用数据显示,BI-RADS诊断准确率提升了5%-10%。妇产超声检查时间节省近九成,医生工作量直接减半。这不是简单的AI噱头,而是真正解决临床“效率-质量-成本”不可能三角的尝试。
而且你不得不承认,迈瑞的全球化走得非常扎实。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5%,产品进入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美国近八成IDN系统和欧洲660多家教学医院。它还在14个国家布局本地化生产,把供应链扎进当地。这种深度运营,远非“出口卖货”可比。
但说实话,我也看到挑战。国内市场仍面临库存压力,IVD板块整体承压;而国际上,欧美巨头在失去中国增长后,正加速转向新兴市场,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迈瑞赴港,显然不只是为了融资,更是要借力港股平台吸引国际资本、推行全球人才激励、强化品牌认知——它是想彻底蜕变为一家真正的跨国MNC。
在我看来,迈瑞已经不只是一家国产替代的胜利者,而是在用技术和战略重构全球医疗器械的竞争格局。它能否冲进全球前十?我不敢断言,但我相信,这条路,它走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