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迈瑞医疗股价跌破200元大关,盘中最低触及198.99元,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新低。截至当日早盘,公司股价下跌2.84%,成交额已达15.60亿元,成交量777.30万股,市场情绪明显承压。这一走势不仅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也再次将这家医疗器械龙头推上风口浪尖。
股价破位背后:业绩下滑与市场环境共振
从基本面来看,迈瑞医疗的回调并非毫无征兆。根据最新财报数据,公司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58.34亿元,同比下降12.38%;归母净利润为75.7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8.83%。尽管三季度利润降幅有所收窄,且国际业务表现亮眼——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1.93%,欧洲市场增速超20%,但整体增长动能仍显不足。在国内医疗设备采购放缓、医院资本开支受限的大背景下,主营监护仪、超声和体外诊断等产品的迈瑞难以独善其身。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整体风格也在发生偏移。近期主力资金持续从医药板块流出,叠加AI、半导体、机器人等科技主线轮动吸金,使得估值相对较高的白马股面临再定价压力。即便迈瑞推出了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启元重症大模型”,融合AI与重症诊疗,在技术层面获得认可,但在短期业绩未见显著反转的情况下,市场更倾向于用脚投票。
我怎么看迈瑞医疗的现在与未来?
说实话,看到迈瑞跌到这个位置,我心里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作为曾经的“千亿医械一哥”,它的下跌确实反映了市场对高估值成长股的重新审视;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有些悲观可能已经过度定价了。
我始终认为,一家在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储备上都有扎实积累的公司,不该被简单地贴上“衰退”标签。迈瑞正在申请港交所上市,这本身就是加速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而第三季度海外双位数增长,说明其产品竞争力依然强劲。尤其是在欧洲这样的高端市场能实现超20%的增长,不是靠低价换来的,而是真正的产品力输出。
至于AI医疗这块,虽然目前对公司营收贡献有限,但“启元重症大模型”的落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只是概念炒作,而是开始进入真实医院场景辅助决策。这种前瞻性投入,恰恰是龙头企业该做的事。
当然,我也清楚眼前的困难——国内需求疲软、集采压力、研发投入加大带来的利润挤压,都是现实问题。但我相信,四季度增速回升的预期如果兑现,加上港股上市进程推进,可能会成为情绪修复的催化剂。
现在的迈瑞,或许正处在黎明前最黑的那段时间。我不是鼓吹立刻抄底,只是想说:当所有人都在看空的时候,也许该多问一句——到底是因为公司真的不行了,还是因为市场暂时失去了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