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这一消息在资本市场迅速引发关注。这家A股医疗器械龙头公司于2025年11月10日提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的申请,华泰国际与摩根大通担任联席保荐人。此举标志着迈瑞医疗在深化国际化布局、拓展融资渠道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迈瑞医疗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值和工业收入双料冠军,2024年市值超过境内第二至第五名企业之和,工业收入为第二名的两倍以上。公司已跻身全球顶尖医疗器械企业第23位,是全球前30强中唯一的中国企业。其产品矩阵覆盖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等多个临床场景,在体外诊断、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等六大领域有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三,九类产品居国内首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全球前30大器械企业中唯一横跨体外诊断、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微创外科及介入等多条产线的企业。
数智化引领者,转型“设备+IT+AI”生态
从战略角度看,迈瑞正加速向以试剂、高值耗材和数字化服务为核心的“流水型业务”模式转型。公司在医疗数智化领域走在前列,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硬件生态系统和最具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源,并已发布多款医学大模型,如“启元”重症医学大模型系列。这种“设备+IT+AI”的生态体系,为其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1.1万亿美元,中国市场也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基层医疗建设、慢性病管理普及以及政策对创新器械的支持成为主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迈瑞冲击港股IPO,拟募集资金用于全球研发、数智化升级、销售网络扩展及补充运营资金,显然是为了抢占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战略高地。
但坦白说,我并不认为现在是迈瑞最风光的时刻。尽管它仍是行业龙头,但从202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营收同比下降12.38%,归母净利润暴跌28.83%,国内业务同比下滑超30%,三大核心板块全线承压。销售费用占比高达14.5%,而商誉自2020年以来暴增近836%,达114.65亿元,这些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风险点。
在我看来,这次赴港上市,既是机遇,更是破局之举。管理层寄望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提升高端设备溢价能力,并推动新兴业务如电生理、微创外科放量。他们预期2026年国内业务将重回增长轨道。如果这一判断成真,那么当前的低谷或许正是战略布局的窗口期。
我对迈瑞的信心,来自于它的全球化能力和研发投入——常年保持约10%的营收投入研发,海外布局遍及190多个国家,本地化生产已在14国落地。但也必须承认,国际市场的品牌突破仍需时间,尤其在美国面临关税压力,利润空间受挤压。
总的来说,迈瑞医疗依然是中国医疗器械最能打的一张牌。它的H股之路,不只是融资动作,更是一场关于转型升级的公开承诺。接下来的关键,不是能不能上市,而是能不能兑现那个“2026年复苏”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