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这家国内医疗器械龙头,终于迈出国际化资本布局的关键一步。11月10日,公司公告披露已提交境外上市外资股发行申请,并在港交所网站刊发了初步的招股资料。华泰国际与摩根大通担任联席保荐人。这不仅是资本动作,更被视为迈瑞应对当前业绩压力、重申长期战略信心的重要信号。
从公开信息看,迈瑞医疗在行业中的地位依然突出。按2024年收入计算,其6类产品市占率全球前三,9类居国内第一;市值超过境内第二到第五名之和,工业收入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它是全球前30大医疗器械企业中唯一的中国企业,也是唯一覆盖急诊、手术室、ICU、多科室诊疗场景的综合性平台型企业。这些数据出自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业内具备一定公信力。
但现实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我翻了下财报,2025年前三季度,迈瑞营收下滑12.38%,归母净利润暴跌近三成,创下上市以来最差表现。三大主业全线承压: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收入骤降超30%,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也分别下滑16%和22%以上。国内医疗基建放缓、检测量萎缩、价格竞争加剧,成了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
有意思的是,尽管销售费用持续高企(前三季度占比达14.5%),研发反倒是收缩的,同比下滑6%。再加上商誉较2020年暴涨836%,主要来自对海肽生物、DiaSys和惠泰医疗的并购,这种“买规模+强营销”的模式正被市场重新审视。低价中标策略虽然绑定了试剂耗材的长期收益,但也拉低了毛利率,影响短期盈利能力。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积极变化:国际业务首次撑起半壁江山。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达50%,欧洲、中东非地区实现双位数增长。这说明迈瑞的全球化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进展。尽管在美国市场仍受贸易摩擦制约,高端突破有限,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这次赴港上市,我认为核心目的很明确:融资之外,更是要提升国际品牌认可度,强化全球投资者对其“世界级企业”定位的认知。同时也能为海外建厂、本地化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当然,H股也会带来更严的信息披露要求和汇率波动风险,但这本就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说到底,迈瑞还没到危险时刻。它仍有强劲现金流、扎实的研发团队(超五千名研发人员)、以及清晰的战略路径——通过核心原料自制降本、推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试剂类“流水型业务”占比来修复利润结构。眼前的困境更像是行业周期与自身转型叠加的结果,而非基本面崩塌。
我对它的看法是:一个曾经靠国内红利起飞的“器械一哥”,正在经历成人礼般的阵痛。能不能真正跻身全球第一梯队?H股这条路,或许就是答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