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SZ),在2025年前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成绩单。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8.34亿元,同比下降12.38%;归母净利润75.70亿元,同比暴跌28.83%;扣非净利润74.63亿元,同比下降28.5%。
这份成绩单不仅意味着公司营收净利再次双双下滑,更是其自2018年上市以来最为严峻的业绩滑坡。

业务全面溃败,业绩暴跌超30%
回顾迈瑞医疗的业绩走势,下滑并非突然发生。2024年业绩已显疲态,营收同比增长5.14%,归母净利润仅微增0.74%,相较于前几年超20%的增速显著降低。
而2025年上半年情况进一步恶化,营收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归母净利润50.69亿元,暴跌32.96%,成为公司上市七年来的最差半年报。曾经引以为傲的连续八年双20%+增长神话彻底破灭。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迈瑞医疗的现金流状况显著恶化。2025年前三季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34.28%。财报指出,这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反映出回款能力有所减弱。
迈瑞医疗国内业务的溃退,是业绩下滑的核心因素。2025年上半年,公司国内业务同比下滑超30%,业务占比更是从近60%降至50.23%。迈瑞医疗的三大主营业务板块更是出现全线下跌,无一幸免。

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作为公司传统的业绩支柱,2025年上半年收入54.79亿元,同比骤降31.59%。该业务领域的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麻醉机等核心产品受国内医疗基建项目延期拖累。值得注意的是,该业务2017年到2023年复合增长率近20%,此次大幅下滑标志着公司核心增长动力的失速。

体外诊断(IVD)业务:在2024年刚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64.24亿元,同比下降16.11%。主要原因是体外诊断试剂的检测量和价格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导致体外诊断业务遭遇阶段性挑战。尤其是在2025年第三季度,体外诊断产线整体实现收入36.34亿元,同比下降2.81%,而国内市场成为主要拖累。

医学影像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33.12亿元,下降22.51%。尽管高端超声机在海外有一定放量,但难以抵消国内需求疲软带来的冲击。第三季度该业务收入16.89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重营销轻研发
近四年销售费用近200亿元
面对国内市场的严峻形势,迈瑞医疗将国际化战略视为破局关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39%,占营收比例首次达到50%;2025年第三季度,国际业务进一步提速,同比增长11.93%,其中欧洲市场增长超20%,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从表面数据看,国际业务确实成为迈瑞医疗黯淡业绩中的一抹亮色,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现,这部分增长远不足以弥补国内市场的下滑。

国际业务的结构性短板十分明显。首先是增长质量不高。国际业务增长主要依靠低价渗透策略和发展中市场,而非技术领先带来的高端市场突破。化学发光业务20%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欧美高端市场突破有限,目前全球市占率不足3%。
再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业务增长主要来自欧洲、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而在美国市场受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影响,进展缓慢。美国对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加征关税,使迈瑞医疗产品在美销售成本大幅增加,若无法将相关成本转移至下游客户,其利润空间将面临持续挤压。
为适应海外市场,迈瑞医疗需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本地化布局,包括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团队等,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相比之下,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竞争对手在本地化建设、技术研发、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布局等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迈瑞医疗长期存在的“重营销轻研发”问题也被人诟病。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迈瑞医疗销售费用分别为48.02亿元、57.03亿元、52.83亿元;到2025年三季度竟然又同比增长1.93%到37.35亿元,占营收的比重更是达到了14.5%。

相比之下,研发投入则相对不足。2022年到2024年,迈瑞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仅为29.23亿元、34.33亿元、36.66亿元,到2025年三季度更是同比下滑6.07%。这种销售驱动型模式虽然在一定阶段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可能削弱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优势。

商誉暴涨836%,创历史新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迈瑞医疗在2025年采取了激进的“以价换量”策略,频繁参与低价竞标,试图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这一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订单增长,但其长期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2025年10月,有媒体反映,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设备采购项目存在“300万元预算,1000元中标”的情况,引发舆论关注。中标产品为迈瑞MT8000等设备,而此设备此前还曾出现过1元中标的情况。这种极端低价竞标行为不仅引发行业内外对采购公平性的质疑,也可能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长远伤害。
迈瑞医疗的超低价中标并非偶然,而是其精心设计的“设备+试剂”绑定销售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以极低价格甚至免费提供医疗设备,然后通过后续的试剂、耗材销售和服务来获取持续收入。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客户的长期粘性,但也可能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从实际效果来看,低价竞标策略已经对迈瑞医疗的盈利能力产生了实质性侵蚀。2025年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降至61.95%,较往年明显下滑。

而且,迈瑞医疗长期以来依赖外延式并购驱动增长,这种发展战略在带来业务扩张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商誉风险。根据公司财报,自2020年至今,不到6年时间,公司的商誉值扩张了近10倍。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的商誉值高达114.65亿元,相较于2020年末的12.25亿元大增836%。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带量采购、DRG/DIP医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器械市场的游戏规则。从行业周期看,医疗器械行业经历了2020年到2022年的需求高景气周期后,正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
虽然公司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了营收的微弱正增长(+1.53%),但净利润仍大幅下滑18.69%,离真正的业绩拐点尚有距离。而且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企业,迈瑞医疗的走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格局。公司能否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调整中实现转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