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创业板50ETF-DR在泰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境内首只以存托凭证形式“出海”的ETF产品。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代表性指数,创业板50指数汇聚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这意味着,创业板50ETF在登陆爱尔兰、英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市场后,进一步拓展至东南亚,逐步实现欧亚市场的广泛覆盖,传递出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核心科技资产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宁德时代、赛力斯等一批龙头科技企业也赴港上市,加快“出海”进程。
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龙头科技企业的“出海”路径,正从单一公司分散式上市,逐步拓展至以ETF为载体的批量化、平台式输出,为海外投资者“一键布局”中国核心科技资产开辟了高速通道。这不仅是中国核心科技资产在世界舞台的集体亮相,更推动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出海”新格局。
这一新格局的形成,既源于中国科技企业拥抱全球市场的战略选择,也回应了国际资本配置优质科技资产的刚性诉求,背后具有三重核心逻辑。
其一,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跨境资本流动机制持续创新,为科技资产“出海”铺路搭桥。
当前,金融强国建设正纵深推进。这不仅强调资本市场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更要求其构建辐射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竞争优势转化为全球认可的金融资产配置价值。
这种形势下,中国科技资产的“出海”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商业行为,成为服务国家金融强国战略全局的关键部署。为此,资本市场正以制度型开放逐步打通跨境资本通道:从ETF互联互通到互挂机制,再到存托凭证模式,一系列创新举措将中国核心科技资产“打包”展示给更广泛的市场、更多元的国际资本,以产品创新推动中国科技资产在全球实现价值共识。同时,传统上市路径亦在同步优化,为科技公司量身打造更顺畅的“出海”通道,最终形成中国科技资产“批量输出”与“精准突破”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出海”体系。
其二,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塑造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科技资产“出海”,吸引国际资本战略性增配。
近年来,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建立起系统性优势,形成全球性吸引力。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我国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跨越,依托国家完备的产业生态与市场场景,构建起“技术创新—应用—再创新”的快速迭代体系,形成难以复制的代际优势。尤其是在当下,国际资本配置逻辑正从追逐“价值洼地”转向布局“未来确定性”。中国核心科技资产凭借在新兴产业中的不可或缺性,已成为全球投资组合中标配的基石资产。
其三,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在于以资本全球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破局,实现多维价值跃升。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出海”成为中国科技企业战略突围的应势之举:通过接入成熟市场的低成本资本,为持续高强度研发注入动力;借助海外上市的国际信用背书,突破本土品牌认知边界,更好参与全球产业话语权竞争;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有效增强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突破成长瓶颈的主动战略选择,更是其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有力实践。
当前,中国科技资产的“出海”新叙事正徐徐展开,这既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创新价值的国际绽放,也是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话语权提升的有力印证。在此背景下,更多代表中国创新实力的核心科技资产,将赢得全球市场的价值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