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大股东减持引发市场恐慌,低价增发隐忧加剧估值波动
千亿市值蒸发的余波未平,宁德时代的资本市场正遭遇创始股东减持带来的持续冲击。作为公司第三大股东、联合创始人的黄世霖,近期以询价转让方式减持1%股份,套现超171亿元,这一A股史上罕见的百亿级减持操作,直接引发二级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股价连续多日回调,A+H股合计蒸发市值超3300亿港元 。更令中小投资者担忧的是,减持后黄世霖仍持有9.21%的巨额股份,若后续股价持续上涨,其继续减持的潜在预期将长期压制市场情绪,而低价增发的可能性更让股东权益稀释风险浮出水面。
此次减持的恐慌传导并非偶然。尽管黄世霖采用了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转让模式,且受让股份设有6个月锁定期,但"创始股东套现"的信号仍击穿了市场信心。中小投资者直观感受到的差距是:大股东仅减持1%就能斩获近200亿收益,远超多数散户多年投资回报,这种财富分配的失衡加剧了市场对"内部人收割"的疑虑 。更关键的是,此次减持并非孤例——黄世霖2022年辞职后已通过大宗交易套现数亿元,此次百亿级减持进一步强化了"持续退出"的预期。叠加新能源行业增速放缓、动力电池价格战加剧、2026年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出等背景,市场开始担忧其是否提前预判行业拐点,后续若股价反弹至高位,其手中剩余9%的股份可能引发更大规模减持,形成"减持-股价下跌-恐慌抛售"的恶性循环 。
而低价增发的潜在风险,更让市场担忧陷入"减持套现+低价回补"的资本游戏。从行业逻辑来看,宁德时代虽当前现金流充裕,但海外建厂、新技术研发等长期投入需要持续资金支持,不排除未来通过增发募资的可能。若公司在股价回调后启动低价增发,已套现离场的大股东或其关联方可能通过合规渠道重新认购股份,以更低成本回收股权,形成"高位减持套现、低位增发回补"的闭环,这将直接稀释现有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权益价值。尽管目前宁德时代暂无增发计划,但历史经验显示,龙头企业在股东大额减持后启动再融资的案例并不少见,这种潜在预期已成为压制股价估值修复的重要因素。
短期来看,机构3.2倍的认购倍数看似彰显对宁德时代长期价值的认可,但部分机构参与询价转让的核心逻辑实则是"折价套利"——通过低价受让股份降低持仓成本,甚至可能通过融券卖出实现短期收益,反而加剧了股价波动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面对大股东持续减持的潜在压力与低价增发的隐忧,需警惕估值泡沫与权益稀释的双重风险。资本市场的信心建立于公平透明的规则之上,若大股东减持与再融资操作形成利益闭环,不仅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更可能动摇市场对核心资产的定价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