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联手广汽、京东推出的换电新车型埃安UT super,把租电版本的价格压到了4.99万元——这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进入5万元门槛的换电车。消息一出,行业震动。这款看似“低价”的A级车背后,藏着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增长放缓背景下,向服务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这款车由广汽埃安生产,搭载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电池系统,单块电池续航200公里,整车可实现500公里综合续航,支持快速换电。消费者可以选择8.99万元买断整车,也可以选择4.99万元拿下车身,再以每月399元租赁电池。由于购置税按不含电池价格计算,实际购车成本进一步降低。京东则提供了用户调研支持,数据显示超八成用户期待10万元以下新能源车,九成关注补能效率——这正是埃安UT super精准切入的市场空白。
但低价车身的背后,是高达4万元的电池定价。这意味着电池价值占整车近一半,远高于行业普遍的50%成本占比。为什么这么贵?一方面,宁德时代的换电专用电池集成了更多安全模块、状态监测系统和机械锁止结构,生产成本比普通电池高出15%-20%;另一方面,这块电池还内置了BMS系统,支持全生命周期管理、残值评估甚至二手交易,技术投入拉高了初期成本。更关键的是,如果用户按月租用五年,总租金达2.39万元,明显超过电池折旧成本——这说明,宁德时代正在试图通过长期服务获取稳定收益。
我一直在关注宁德时代的战略转向。过去八年它稳坐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但现在增速放缓,车企自研电池趋势抬头,单纯卖电池的模式面临天花板。这时候推“车电分离”,本质上是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曾毓群说“让电池从商品变为服务”,这话听着简单,实则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大赌注。
换电模式本身并不新鲜,蔚来早就在做,但走的是高端路线。现在宁德时代反其道而行,用低价车打开大众市场,意图很明显:抢占下沉市场的同时,建立自己的换电标准。他们已经在全国布局换电站,目标2025年底建成1000座,2026年突破2500座。更重要的是,宁德时代宣布将长期沿用20号、25号电池的尺寸和接口标准,这其实是在主动推动行业统一,避免重演“充电口不兼容”的历史困局。
但我也有担忧。换电站建设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单站日服务量必须足够才能盈利。目前换电车型覆盖率低,跨品牌互通仍有限,即便宁德时代与蔚来签署了合作意向,真正打通还需时间。标准统一不是一家企业说了算的事,还得看车企愿不愿意跟进。
不过话说回来,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开始内卷“卷价格”的时候,宁德时代选择“卷服务、卷标准”,反而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接下来三年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