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昨晚一纸公告,把市场震了一下。黄世霖要转让1%的股份,4563万多股,按收盘价算差不多184.4亿,这体量在A股里头算是顶格的大额变动了。人是公司第三大股东,也是联合创始人,跟曾毓群是高中同学,一块儿把宁德时代从无到有拉扯大的,这种级别的股东动作,你说大伙儿能不盯着看吗?
但细看下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吓人。关键点在于,这不是二级市场直接砸盘,而是走询价转让——由中金牵头,面向机构投资者定向交易,受让方还得锁半年。说白了,就是一场“私下的大宗买卖”,不走散户通道,不影响日常交易流动性。规则上也写了,价格下限不低于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70%,最终靠“价格优先、数量优先、时间优先”定夺。整个过程透明可控,监管也早有安排。
黄世霖自己还拿着10.21%的股份,这次转的量占他个人持股不到一成,说不上是撤退,更像是一次资金层面的正常调度。公告里写的是“自身资金需求”,这话听着平常,但背后有没有其他考量,外人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机制设计,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也算是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宁德时代的融资余额刚创下历史新高,超过190亿,北向资金也在持续重仓,摩根大通甚至喊出“买A股、卖H股”的策略,理由是部分早期投资者限售到期带来的结构分化。一边是创始人股东有序退出一部分仓位,另一边是资本仍在加码,这种“进与出”的并存,恰恰说明市场对这家公司本身的长期价值仍有共识。
再加上最近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和海博思创签了200GWh的长单,入股氢鸾科技布局氢能,又在宜宾、五粮液那边推进零碳合作,业务版图越铺越开。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但能看出公司在新能源生态里的卡位越来越深。
所以你看,184亿的数字看着吓人,可放在宁德时代近1.8万亿的总市值里,其实也就一个百分点。真正值得琢磨的,不是这笔减持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信号——当创始团队开始有节奏地释放股权,是不是意味着公司已经从“创业攻坚期”转入“成熟运营期”?这个节点,往往也是市场重新定价的开始。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