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Q3净利185亿,单季盈利创历史新高
宁德时代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一出,市场瞬间沸腾。 单季净利润高达185.49亿元,同比增长超41%,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单季盈利新高。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达490.34亿元,相当于日赚1.81亿元,若延续这一势头,全年利润有望逼近甚至突破600亿元大关。营收方面,第三季度实现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逐季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惯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能力的全面回暖。财报显示,宁德时代第三季度毛利率回升至25.8%,净利率更是攀升至19.1%,较去年同期提升4.1个百分点。这背后不仅是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的体现,也反映出公司在高端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的定价能力依然稳固。与此同时,公司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高达2971.84亿元,加上港股上市融资410亿港元,资金实力堪称行业“航母级”。
港股溢价34%?流动性与基本面的双重博弈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随之浮现:作为A+H两地上市企业,宁德时代H股价格比A股高出34%,远超恒瑞医药、招商银行等其他少数H股溢价公司。这一反常现象并非偶然。其港股于2025年5月登陆,恰逢港币触及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单日最高投放605亿港元,导致Hibor利率断崖式下降,市场流动性极度宽松。在此背景下,外资将宁德视为“必配资产”,推动其H股短期内大幅溢价。
尽管后续随着流动性回归常态,H/A溢价一度收窄至1.2倍,但9月底起,海外投行如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纷纷上调评级,基于对其储能需求爆发和全球份额扩张的乐观预期,再度推高港股股价。相比之下,A股则受到电池板块整体主题炒作退潮的影响,二线厂商回调拖累龙头情绪,形成估值剪刀差。
我看宁王:不只是电池厂,更是全球能源基建的“卖铲人”
说实话,当我看到宁德三季度出货量接近180GWh,其中储能占比已达20%,并且明确表示“产能利用率打满”时,我意识到这家公司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电池制造商定位。它正在成为全球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供应商。
我在翻阅小摩和东吴证券的报告时注意到两个关键逻辑:一是宁德在欧洲储能市场的先发优势明显,587Ah大电芯凭借高首效、低衰减特性获得客户青睐;二是其2026年排产计划已超1TWh,产能释放确定性远高于同行。这意味着,在AI数据中心、构网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兴场景加速落地的背景下,宁德不是被动响应需求,而是在主动塑造产业链节奏。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清醒。当前港股估值已反映较多乐观预期,且H股相对A股吸引力边际减弱。但从长期看,若2026年净利润真能达到近900亿元,按25倍PE计算,理论市值仍有上升空间。只是对投资者而言,现在更多考验的是对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理解力,而非简单的业绩兑现。
说到底,宁德时代的护城河,不在某一项技术,而在持续领先1~2年的研发节奏、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以及向世界输出产能的决心。这才是“宁王”封神的底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