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的“绿色密码”被谁掌握?
当新能源汽车驶入千家万户,一个隐藏的产业命题逐渐浮出水面:退役电池该去哪?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2项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将一家名为邦普循环的企业推到了聚光灯下。这家宁德时代的控股子公司,竟悄然主导了全国超80%锂电池回收标准的制定。这不禁让人好奇,电池回收行业的游戏规则,究竟被谁写进了“密码本”?
从“废品站”到“城市矿山”的蜕变
想象一下,一块退役的动力电池就像一座微缩的“金属矿”——镍、钴、锰、锂等稀有金属沉睡其中。过去,这些“移动矿山”往往流向灰色小作坊,拆解过程如同野蛮开采,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邦普循环的定向循环技术却让回收率飙升至行业巅峰:镍钴锰99.6%,锂96.5%。这相当于从每块废旧电池中,几乎榨出了最后一滴“金属果汁”。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回收企业“收废品”式的单点突破,邦普与宁德时代构建了从电池生产、使用到回收再生的完整闭环。这种“亲生儿子”般的协同关系,让电池从出生起就带着可回收的基因。就像乐高积木,设计时已考虑拆解重组,自然比强行拼装的模型更易循环。
标准之争背后的国际牌局
欧盟新电池法的出台,给中国电池企业出海树起绿色壁垒。而邦普循环参与制定的标准,意外成了破解壁垒的“通行证”。其负责人透露,中国标准正在成为国际规则的重要参考——这像极了5G时代华为争夺通信标准话语权的故事。当全球电池回收尚处标准真空期,谁先建立技术范式,谁就可能定义未来十年的行业秩序。
不过,赛道上的选手远不止一家。补充材料显示,亿纬锂能通过绿电采购降低碳足迹,格林美布局全产业链回收,宝马甚至实现原材料100%闭环利用。邦普虽在回收率上暂时领先,但国际巨头们已在方法论层面展开较量。就像马拉松比赛,起跑时的身位优势,未必能决定最终名次。
千亿市场的“黎明前的黑暗”
政策东风频吹:国务院刚通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四川、山东等地已试点区域回收中心。行业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破千亿,但眼下却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全国7万家回收企业争夺不足50%的规范回收量,大量退役电池仍在灰色地带游走。
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将现状比喻为“高度离散的移动矿山”,道出了回收难的根源:电池分散在无数车主手中,产权多次转移后溯源困难。这让人想起早期快递业的乱象,直到电子面单统一标准,行业才真正走向规范化。或许,动力电池回收也正等待这样一个“标准化时刻”的到来。
写在最后:机会与风险并存的转折点
当邦普循环将定向循环技术无偿公开形成国标,这种“开卷考试”般的操作,既彰显龙头担当,也暗含抢占赛道的智慧。不过,投资者需留意:技术领先不等于商业成功,强制标准缺失下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就像光伏产业曾经的跌宕,今天的领跑者或许只是暂时踩准了节奏。动力电池回收这场长跑,既要比技术耐力,也要拼模式创新,更考验对政策风向的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