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利用22项国家标准近日正式发布,而主导这场行业变革的幕后主角浮出水面——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牵头和参与制定全国超80%的锂电池回收国家标准,其中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标全部由其参与研制,超过60%为牵头完成。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中国电池回收标准体系的实际构建者,更意味着一家“隐形冠军”正悄然掌握着千亿级绿色市场的规则制定权。
邦普循环自2005年创立以来,便提出“回收本无序,标准须先行”的理念。作为宁德时代在2015年前瞻性收购的企业,它早已不是简单的“废品处理厂”,而是全球首个建立DRT定向循环技术体系的创新者。该技术将退役电池中的镍、钴、锰回收率提升至99.6%,锂回收率达96.5%,均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其年处理废旧电池能力达12万吨,相当于让20—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实现再生。更关键的是,邦普循环选择将这套核心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向行业公开,推动整个产业链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我一直在关注动力电池的后市场发展,说实话,看到邦普循环的数据时还是感到震撼。过去我们总说中国是电池制造大国,但真正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其实是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而现在,宁德时代通过邦普循环构建的闭环生态——从产品设计、使用到回收再利用——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定向循环”模式。这不是单纯的环保行为,而是一场基于标准与科技的资源重构。尤其在全球面临欧盟新电池法等绿色壁垒的背景下,这套高标准回收体系实际上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绿色通行证”。
更让我看重的是,邦普循环已支撑全国18个标委会开展相关研究,累计制定445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26项。这意味着它的影响力早已超出电池行业,延伸至有色金属、化学品、物流等多个领域。当一个企业不仅能做技术、能扩产能,还能定义行业规则时,它的护城河就已经深不可测了。
我认为,未来5到1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而真正的胜负手不在谁收得多,而在谁能掌控标准话语权。眼下国内规范化回收率仍不足50%,大量退役电池流入小作坊,环境风险高企。要破解困局,正如邦普循环副总裁余海军所言,必须推动关键环节的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积累,完全有能力把国内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这场看似低调的标准发布,其实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制造输出”转向“规则输出”的标志性一步。而宁德时代,正在用一条完整的资源循环链,重新定义什么是可持续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