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能源步入深刻转型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新型储能作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久前举行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国际组织、行业协会代表,产业链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储能产业前沿技术,共话储能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储能前沿技术突破、产业痛点破解展开深度交流,为储能产业加速发展探寻破局之路。
新型储能产业“加速跑”
储能市场拥有广阔前景。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加快调整,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储能产业提速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逐步建成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年底增长超过130%。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规模的比重超过40%。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9500万千瓦。
“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以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场’。”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国出台了大量储能相关政策,从前瞻性布局引导,到分阶段精准施策、央地协同推进,这些政策推动了中国储能产业从小范围的科研示范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
业内认为,当前我国储能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完善,市场空间快速打开。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10余种技术路线,形成“四梁八柱”政策框架;福建等地新型储能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和成长,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初步构建。
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柳新岩发布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其中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为1.8亿千瓦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超过2.4亿千瓦,到2035年将达到3亿千瓦。
行业挑战依旧存在
尽管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向好,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必须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25年5月份,全球已发生了167起储能安全事故。随着储能系统调用频率提高,储能电站安全面临更大考验。
曾毓群认为,储能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宁德时代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智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起多级安全体系,将电芯安全失效率从PPM级降至PPB级,也就是十亿分之一。
当前,储能行业价格竞争激烈。曾毓群指出,过去3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80%;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于0.4元/瓦时,严重偏离成本。他认为,低价必然带来减量、减配,为行业埋下了质量安全隐患。
“反内卷”不仅关乎储能行业利益,更关系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家企业反映,国内的“价格战”已经蔓延至海外市场,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下降。同时,利润下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将削弱中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多位储能企业负责人认为,在资本加持下,不少企业选择了走捷径,倾向于抄袭和复制,而不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此外,行业无序扩张态势明显。目前,累计注册储能企业已经超过30万家。曾毓群预计,全面市场化将加速行业洗牌,3年内大批储能企业将会被淘汰,一大批电站将面临无人维护的境地。
多维破局创新前行
“反内卷”已成为行业共识。业内人士建议,储能企业应围绕综合效率、安全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核心价值展开创新与竞争,以真实、透明、可验证的数据和技术能力为基础建立客户信任,共同推动产业摆脱低价竞争与概念炒作的困境,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从短期看,破局储能行业困境需要依靠市场调节、政府引导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从长远看,通过技术创新升格竞争维度,以硬实力破局才是王道。
“‘内卷’是储能行业必须破解的难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认为,国内企业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阶段,过去长期追求降本增效,如今亟须转向提质增效。他直言,当前行业出现的“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现象必须予以遏制,希望各方合力解决“内卷”问题。
“没有创新,储能行业就没有未来。”曾毓群说,2014年以来,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超过了800亿元。宁德时代坚信,只有持续技术创新、攻坚核心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截至2024年年底,宁德时代拥有专利及在申请的专利合计达43000多项。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需要从政策、机制、标准方面进行探索,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曾毓群在此次大会上表示,要实现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创新型”的产业生态。“要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面向未来需求推动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