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7 15:58:30 股吧网页版
破局野蛮生长,电动车充电桩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上海、大同报道

  从克服里程焦虑到提升补能效率,中国充电行业正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而背后,是产业逻辑从“价格战”到价值驱动的改写。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充换电业务部主任刘博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道,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整体规模经历了从无到有,充电速度从慢充为主转向快慢并重,产业发展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已经处于逐步从“有”到“好”的阶段。

  今年4月25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目标,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在2024年完成,都将在2025年8月1日实施。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充电系统的设计、提升制造和运维质量,降低事故发生风险,确保充电设施能够为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2024年底,国家明确将充电桩纳入CCC认证范围,2026年8月后未认证产品将禁止销售。这意味着电动车充电设备进入“强制认证”时代,

  技术升维构筑护城河

  2024年,是中国充电行业技术迭代的“分水岭”。一项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充电模块价格在2024年从年初每瓦0.10-0.11元暴跌至年底0.07元,降幅近40%。背后是充电设备行业价格激烈竞争的写照。

  易能时代董事长兼CEO苏昕在公司推出的启明Ultra系列新品发布会上谈道,目前,充电桩30kW模块加速退出市场,40kW模块成为价格战主战场,但“披着40kW外衣的30kW降额模块”的泛滥,暴露出核心部件质量流失的隐忧。

  而比亚迪、华为相继推出兆瓦级闪充技术,是行业功率门槛的颠覆性突破。

  “兆瓦级充电已成为基础共识,它将重新定义充电功率天花板。”苏昕谈道,这场功率竞赛的背后,是电池厂商同步推出的闪充适配电池,以及充电模块企业的生存法则调整。

  在残酷的价格厮杀中,上游模块供应商企业正通过技术升维构筑护城河。

  易能时代近日发布了其最新一代40kW充电模块。据悉,其采用的一级拓扑方案由于转换路径短、效率高等优势突出,可实现98%+模块转换效率。但由于存在设计复杂、控制算法门槛高、功率密度难以兼顾稳定性等难点,一级拓扑并非当前行业主流技术路线。不过,易能时代希望能通过此举为行业提供一条新的视角——效率不是代价高昂的技术堆砌。

  与此同时,安全隐患成为行业达摩克利斯之剑。

  刘博文也提示,随着电动交通工具充电功率需求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电动船舶、电动飞行器等领域,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充电功率的需要日益增加。兆瓦级充电将对充电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带来挑战。

  特来电安全总监尹玉鹏警示,充电站仍面临多重风险:充电火灾随机性强、地下车库及机械车库的连锁燃烧隐患、无人值守场景下的应急响应难题等。对此,特来电提出“事前设计-事中监控-事后应急”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智能运维系统、风险分级管控和消防联动技术,实现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阻断。

  细分赛道重构需求“增长极”

  当乘用车充电市场陷入红海厮杀时,一个千亿级新赛道正在浮出水面。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量达8.2万辆,同比激增140%,渗透率突破10%。

  《指导意见》,明确了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近期的一场活动上谈道:“重卡,仅以3%的车辆保有量占比贡献了43%的道路交通碳排放量。因此,重卡电动化是实现国家交通‘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预言:“未来3年重卡行业将实现50%电动化率。”这场变革背后,是900万辆重卡在“双碳”目标下的电动化倒计时。

  这其中,结构性机遇显现。

  “2025年电动重卡预计销售15万辆,其充电设备需求已占市场半壁江山。”行业分析师指出。不同于乘用车的分散充电需求,重卡特有的集中调度、固定线路特征,催生出专用快充站、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需求。

  与此同时,换电模式异军突起,成为技术路线竞争中的黑马,但换电站前期投入高、标准不统一仍是制约因素,需通过生态协同突破瓶颈。

  近期,宁德时代宣布,通过全行业的共同托举,骐骥换电已经实现了重卡领域的“电气同价”。采用骐骥底盘换电的重卡,按照全年跑10万公里来计算,单公里比油车节省0.62元,一年多挣6万;跟LNG比,单公里节省0.2元,一年多挣2万,而且电价稳定,不受到气价波动的困扰。

  宁德时代认为,未来随着能耗进一步降低,以及网络的日益完善和规模的扩大,“电比气省”将变成主流。

  闪充时代“临渊羡鱼”

  在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下,行业既迎来技术标准升级、场景创新突破的机遇,也面临恶性竞争加剧、超充生态滞后的挑战。

  价格战吞噬利润,技术迭代改写规则,场景迁移重构市场的当下,充电行业也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蜕变。

  事实上,尽管头部玩家争先恐后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引发无限遐想,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

  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能源行业充电设施标准化委员会名誉主任贾俊国直言:“快充电池还没有达到支撑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产能。需要审慎认识短期内闪充技术的实际覆盖规模。”

  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当前60kW以下低功率充电仍占主流,480kW以上超充需求仅占24%,技术超前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凸显。

  与此同时,超充建设还面临“三重门”问题。

  一是经济性困局。广州、深圳等“超充之都”试点显示,超充站面临设备成本高、利用率低等挑战。在现有充电服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某运营商坦言:“超充桩单日使用时长不足2小时,投资回收周期远超预期。”

  二是技术标准割裂。充电协议不统一导致设备兼容性差,车企、电池厂、运营商各自为战,制约网络效应形成。

  三是电力基建挑战。城区电网改造难度大,10kV供电线路扩容带来系统成本高昂。虽然光储充技术可缓解容量压力,但其安全性和商业模式仍未成熟。

  贾俊国直言,对于充电需求和场景,超充与兆瓦充是充电技术发展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是全部和唯一。公共充电站作为充电网络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规划建设不仅关系到新能源汽车车主使用便利性,也影响到用电的安全和稳定。

  贾俊国提出,规划建设协同发展的公共超快充服务生态,主要是协同发展。对此,贾俊国建议,需建立车-桩-网-场协同生态,重点提升现有场地充电效率而非盲目扩建。

  正如行业所共识的:“超充不是万能解药,精准匹配场景需求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