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媒体见面会上,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表示看好港股,对A股也相对看好。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5月21日,港股通标的股中,南向资金合计持有4288.88亿股,占标的股总股本的比例达17.19%,合计持股市值47991.50亿港元,占标的股总市值的比例为13.14%。
刘鸣镝指出,香港市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体系和运作逻辑,具备一定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选择赴港上市,也为内地与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优质的投资标的。
国际资金偏好港股
港股也成为国际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战略要地。刘鸣镝表示:“越来越明显的是岸上的投资人也喜欢到港股来买这些优质的成长股。”
刘鸣镝指出,目前南向资金已占港股交易量的20%—25%,相较于2016年,其对港股定价的边际影响已显著提升。从整体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多数国家仅在本土设有一个或数个交易板块不同,中国企业的上市结构呈现出三元格局,一是内地市场,二是香港作为离岸市场,三是赴美上市。这三块市场在交易结算机制、制度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在港股方面,刘鸣镝表示,其流通盘和流动性整体尚可,虽不及内地市场活跃,但相较于其他国际市场依然具备竞争力。与此同时,港股对企业的上市门槛较高,定价机制相对透明,业绩表现良好的公司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刘鸣镝指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主要作为AI技术的应用者而非基础设施提供者,由于其布局AI的时间相对较晚,导致初期投入成本较低。全球投资者也因此将中国互联网企业视作对冲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目前,美国互联网企业在算力采购上的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相比之下中国互联网公司在AI投资上的性价比更高。此外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因其平台效应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更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AI相关业务的快速变现。因此,国际大型基金在进行资产配置时,相对偏好港股的这些企业。
企业寻求国际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更多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这也为国际资金提供了更多配置选项。比如,5月20日,宁德时代在香港二次上市筹集了近50亿美元,成为今年迄今为止最大的股票发行;百亿芯片龙头兆易创新公告拟筹划港股上市。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网志指出,5月20日,港交所将迎来一家备受瞩目的内地新能源龙头企业(注:宁德时代)新股上市,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型的新股集资活动,亦令香港今年的新股集资额超过600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多逾6倍,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
致同香港审计主管合伙人吴嘉江指出,实际上,“A+H”股的发展趋势由来已久,但其真正加速是在2024年之后。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五项支持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的举措,明确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2024年10月,香港交易所与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将优化新股上市的审批流程,包括缩短问询周期等措施。同时,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结算平台的推出,也进一步提升了香港IPO流程的效率和确定性。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为“A+H”股模式提供了制度支持和发展动能。
对于企业而言,吴嘉江表示,当前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意愿愈发强烈,全球化发展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重点。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融资平台的枢纽作用愈加凸显。对于希望实现深度发展的企业而言,依托香港这一平台进行海外融资,已成为一条重要路径。目前,在AI、5G、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高科技领域,众多企业正处于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获取全球资本、拓展国际市场,不少企业已计划赴港上市。香港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接触全球投资者的渠道,还能显著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
民生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港股则因国际化进程加速,成为美元外溢背景下新的资产配置选择。宁德时代港股IPO中,非美外资参与比例较高,显示港股对外资吸引力增强。同时,外资机构陆续在香港设立办公室,表明其战略布局并非短期行为。港股流动性改善有助于提升外资上市意愿,从而推动港股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