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决定为母校一次性捐赠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
学敏高等研究院将作为学校的科研特区,采用全新的薪酬机制、人才聘任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复旦力量。
从现在开始,学敏高等研究院已启动人才招募工作,计划在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毕业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和国籍。研究院将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技术革命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颠覆传统认知、解决重大难题或创建新学科范式的研究成果,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学敏高等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建设运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高水平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高水平专家组成,负责审议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目标、任务以及重大学术活动等,人才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人才引进和评估考核。
高起点打造全球顶尖科研机构
在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中,众多享誉全球的科研机构汇聚顶尖人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1874年创立)、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30年成立)以及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1958年创立)等,无一不是通过科研组织范式创新,从而创造辉煌的科学成就。
去年11月,李平、廖梅夫妇决定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我们觉得中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在自然科学、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全世界做一些贡献。”李平、廖梅夫妇这样说。
支持不局限某一具体学科
“我们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交叉性是它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学校科研负责人介绍,学敏高等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一个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聚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探索创新性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追求开拓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向,不追逐热点和论文。
此外,学敏高等研究院采取自由灵活的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科研评价体系束缚,鼓励科研人员聚焦科研本身,支持长周期研究和颠覆性创新,赋予青年科学家充分人事管理自主权,实行青年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团队研究计划给予稳定经费支持。
研究院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将由校方和捐赠方代表组成。同时设立科研、教学、人事、行政等运营保障部门,组建高水平运行保障团队,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由捐款设立的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将以开放式基金的形式运作,除支付自身运行开支外,将全部用于资助学敏高等研究院在人才引进、科研创新以及研究院建设与运行中所需经费。
面向全球招募顶尖青年人才,最长支持期20年
“我们将瞄准90后、95后甚至更年轻的顶尖科研人才。”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对科学充满热爱、具有创新潜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励他们交叉碰撞,打造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期限最长为20年,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无需为短期问题担忧。
在支持和资助方式上,研究院将实行全新的特区管理政策。
薪酬分配机制上,学敏高等研究院将建立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保障青年人才无生活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考核评估机制上,将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考核模式,推动长周期原创性科学技术突破。
人才培养方面,将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并单列博士生名额,支持科研人员招聘博士后、专任科研人员,组建专属科研团队,加速科研工作启动。
学术委员会成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认为,研究院招募的科学家是有好奇心、有韧性、懂协作的年轻人。因为,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生命力,科学的进步常常来自敢于与众不同的思考。韧性则是另一项重要品质,要能从失败中振作并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此外,在当今学科交叉的科学环境中,协作能力尤为重要,有效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分享、互相借鉴,是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