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内容看完,好好持股,耐心持股,充满期待!
首先,聚焦于稀土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稀土,因其独特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在高端设备制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架战斗机需消耗427公斤稀土,一艘核潜艇更是高达2吨,全球爆发人形机器人一台预计消耗3.5公斤,新能源汽车等。这些数据无不彰显了稀土在提升设备性能、减轻重量、提高速度方面的重要地位。
展望未来,稀土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端设备的普及,稀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同时,我国在稀土冶炼、提纯和深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也将进一步巩固。在这个产业链中,上游的稀土资源掌握着行业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21年至2024年,稀土行业经历了深度的供给侧改革。原先的六大稀土集团(北方稀土、中铝集团、中国五矿、南方稀土集团、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已整合为四大稀土集团,包括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这种高度的行业集中,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话语权与价格掌控力。整合后的优势已体现出来了。
从稀土行业的基本面来看,国储局的收储预期强烈,预示着稀土价格可能迎来稳定上涨。短期内,稀土是中国实行生产总量控制的产品。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都会给四大稀土集团下达开采和冶炼的总量指标。这些指标的高低,几乎决定了当年的稀土价格走向。长期来看,只要经济保持稳定且下游需求旺盛,稀土价格必将随之上涨。
2023年共发布了三次指标,这是自国内对稀土进行总量控制以来的首次。尽管全年来看,稀土的开采和冶炼分离量分别达到了5万吨和4万吨,同比增长4%和7%,显示出供给端的充足。然而,从下达的指标来看,国储局似乎有意收缩供给。2024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指标分别为5万吨和7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和9%,显著低于去年水平。此消息公布后,中国稀土股价连拉三个涨停板,北方稀土也有20%的涨幅。预计2024年全年开采总量指标为27万吨,同比增幅仅为6%,供给的明显收缩预示着稀土价格的上涨预期,相关企业也将迎来业绩修复的机会。接下来,深入探讨供需两端的具体情况。
一、供给层面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稀土储量为3亿吨,其中中国以4400万吨的储量位居榜首,占比高达35%。在产量方面,中国更是展现出霸主地位,稀土矿产量达到2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0%。这种在储量和产量上的绝对优势,使得中国在稀土市场上具有强大的话语权。
海外市场方面,美国和缅甸的稀土矿供应对全球市场具有一定影响。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矿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新增供应,而缅甸矿则因开采分散、小规模且过度开采问题严重,其未来增长空间也相对有限。因此,在供给端,国内国储局的收储信号叠加海外稀土矿供给的有限性,预示着2024年稀土供给呈现收缩趋势,2025继续收紧,从而为产品价格带来上涨预期。
二、需求层面
尽管消费电子、风电和家电等领域的需求变化不大,但潜在的新增需求不容忽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变频空调的大增,为稀土永磁材料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增长。电动汽车中广泛使用的永磁同步电机,使得每台纯电汽车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量至少达到5KG,远超以往。这种需求变化将为稀土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外,稀土永磁材料在汽车制造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的EPS、ABS以及汽车油泵等部件都离不开它。据估算,每辆新能源车相较于传统EPS系统汽车,新增的稀土永磁材料需求高达3KG,这一数字是后者的12倍。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随着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也将持续快速增长。
再来看机器人领域,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都需要大量的永磁材料来支持其高性能运行。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其关节结构通常由永磁驱动电机进行控制,而永磁材料正是制造这种电机以及永磁传感器、永磁锁定阀等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目前,每台工业机器人大约需要使用25kg的稀土永磁材料。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需求量预计在5600吨至6150吨之间,为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内稀土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一南一北的格局,其中北方稀土以轻稀土为主,而中国稀土则以重稀土为主,这两家公司的开采指标合计占据了全国95%的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整个稀土行业在近两年内的指标下放速度过快,导致稀土永磁材料的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进而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利润。尽管目前行业利润正在逐步修复中,但要想恢复到以往的水平,仍需时日。
2025刚刚初露曙光,4月4日突如其来的事情,措手不及,具体影响多少,影响多久,无法预知,我们相信,这战略资源收紧是必然,近似垄断,未来这稀土永磁产业链也会跟随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