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禾材料在国产芯片产业链中扮演着关键材料供应商的角色,其产品直接或间接支持芯片制造、封装及散热等核心环节,具体关联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半导体清洗与表面处理材料的国产化突破
润禾材料研发的**电子级六甲基二硅氧烷(MM)**纯度高达99.999%,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制造中的光刻预处理、湿法清洗及超临界流体干燥等关键步骤。这类材料是芯片表面疏水涂层和污染物去除的核心介质,此前长期依赖进口。润禾材料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实现电子级MM的国产化,打破了3M等国际巨头的垄断,目前已进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晶圆厂的供应链。例如,在光刻胶涂覆前的晶圆表面处理环节,电子级MM可有效提升光刻胶附着力,直接影响芯片制程的良率。
此外,润禾材料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还被用于半导体封装环节的引线键合工艺,其低表面张力特性可优化金线与芯片焊盘的结合强度,减少虚焊风险 。这类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显著降低了国内封测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
二、液冷散热材料支撑国产高性能芯片发展
随着国产AI芯片(如华为昇腾910B、寒武纪MLU370)的算力提升,芯片功耗突破500W,传统风冷技术已无法满足散热需求。润禾材料推出的第三代改性硅油冷却液成为关键解决方案:
- 技术优势:热导率>6W/m·k(行业平均3-4W/m·k),闪点>170℃,成本仅为氟化液的1/4-1/3,适配浸没式液冷方案。
- 应用场景:已通过英伟达GB300芯片级热测试,并批量供应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字节跳动火山引擎等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在华为昇腾服务器中,润禾硅油冷却液可将芯片温度控制在70℃以下,保障AI训练任务的稳定性。
- 产能布局:宁波基地新增年产1万吨硅油产线(2025Q4投产),预计覆盖英伟达亚太区30%的液冷需求,同时满足国内头部AI服务器厂商(如浪潮信息)的订单。
三、芯片封装与防护材料的国产替代
润禾材料的液体硅橡胶(LSR)和三防漆在芯片封装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
1. 液体硅橡胶:用于芯片底部填充(Underfill)和包封,其低应力特性可缓解芯片与基板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开裂问题。润禾材料的LSR产品已通过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封测龙头的认证,替代道康宁、信越化学等进口产品 。
2. 有机硅三防漆:采用无氟配方,符合美国PFAS管控政策要求,可替代含氟材料用于芯片电路板的防潮、防尘、防盐雾保护。华为智能锁、新能源汽车电控模块等国产设备已批量采用润禾三防漆,显著提升产品可靠性。
四、技术研发与国产替代政策的协同效应
润禾材料持续加大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5890.78万元,重点开发低粘度硅油(适配3nm芯片微通道散热)和高纯度电子化学品(如用于刻蚀后清洗的硅烷偶联剂)。其研发的“三位一体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冷却液+热界面材料+防护涂层)被纳入工信部《半导体材料关键技术攻关目录》,获得专项政策支持。
此外,润禾材料在珠海投资4亿元建设的高端有机硅新材料项目(2025年投产),将重点生产用于先进封装的液态金属导热硅脂和芯片级相变材料,进一步强化其在国产芯片材料供应链中的地位。
五、产业链协同与未来增长空间
润禾材料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整合深化与国产芯片产业链的绑定:
- 横向拓展: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石墨烯导热添加剂,可将硅油冷却液的热移除效率提升至98%,适配GB300等超高功率芯片的散热需求。
- 纵向整合:计划向上游有机硅单体领域延伸,通过自建甲基氯硅烷产能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布局电子级氢氟酸(HF)等半导体清洗耗材,形成“单体-中间体-终端材料”的全产业链能力 。
当前,润禾材料在国产芯片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约为15%-20%,预计随着国内晶圆厂扩产(如中芯国际北京厂、华虹无锡厂)和AI芯片放量,其半导体业务收入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总结
润禾材料通过电子级化学品、液冷散热材料、封装防护材料三大业务线,深度参与国产芯片从制造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其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空白,更通过绑定华为、中芯国际等头部客户,成为国产替代进程中的核心供应商。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需求的提升,润禾材料有望在2025-2027年实现半导体业务收入占比从当前的18%提升至35%以上,成为国产芯片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