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6 09:08:10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上海
隆盛科技37%净利增长背后:赛力斯30亿订单撑腰,机器人业务暗藏杀机

  利润增长的“双面镜”

  隆盛科技最新三季报像一面双面镜——正面映出净利润同比近37%的亮眼增长,背面却藏着扣非净利润下滑13.5%的隐忧。这种看似矛盾的财务表现,源于公司主业增长乏力与投资收益的“跷跷板效应”。当EGR业务遭遇特斯拉铁芯订单波动时,奇瑞上市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意外成为业绩“救生圈”,这种盈利结构的突然转向,或许暗示着企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

  赛力斯订单的蝴蝶效应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风暴。美银证券对赛力斯新款问界M7的乐观预期,意外照亮了隆盛科技这类上游供应商的前景。当分析师预测赛力斯单季度利润或达30亿元时,作为其轻量化零部件供应商的隆盛科技,正在重庆建设的生产基地突然被赋予更多想象空间。这种产业链的“情绪传染”,或许解释了为何机构对隆盛科技机器人等新业务的布局如此热衷。

  机器人的“零部件革命”

  人形机器人概念的火热,让市场开始用放大镜审视每家宣称布局该领域的企业。隆盛科技提到的触觉传感器、谐波关节模组等产品,恰与行业研报中“低估值高盈利核心部件”清单高度重合。就像寒星在分析中指出的,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整机厂商,而是像绿的谐波、汇川技术这类掌握“机器人关节与心脏”技术的隐形冠军。当隆盛科技将精密加工技术从汽车领域平移至机器人赛道时,资本市场似乎看到了又一个潜在的技术跨界样本。

  订单暗藏的行业密码

  回溯2022年那则被遗忘的公告——隆盛科技获得博世等客户约8亿元定点项目,如今正逐渐兑现为真实产能。其中氢喷发动机气轨总成项目,与当前氢能源政策东风形成微妙呼应。这种“订单潜伏期”现象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并不罕见,但需要警惕的是,当EGR业务占比从三年前的35%降至当下水平时,新旧业务青黄不接的风险或许正在累积。就像公司自己在互动平台坦承的:混动车型增速可能比纯电更快,但EGR业务的未来终究系于技术迭代的速度。

  站在四季度的门槛回望,隆盛科技的故事呈现典型的中游制造商困境:既要守住传统业务的“现金牛”,又要在机器人、航天航空等新战场开辟第二曲线。当券商研报纷纷给出37倍PE的估值时,投资者或许该思考:在特斯拉订单波动与赛力斯绑定的双重叙事下,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究竟该用汽车零部件还是机器人概念来丈量?市场给出的答案,可能还需要几个季度的财报来验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