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亿估值到亏损9亿,基因测序第一股崩了
2017年,华大基因一上市就市值千亿,风头无两。那年,《柳叶刀》《自然》《科学》几大期刊几乎都留下了华大的“掌印手迹”,它也因此成了中国生物科技的国家名片之一。
但如今七年过去,这位曾经的宗师,功法失衡、内力大损。2024年一整年亏了9个多亿,到了2025年开年仍旧收不住下跌的势头。如今它的“武林地盘”正被四面围攻:技术领先不再,肿瘤检测市场被后起之秀切割;感染检测业务几近崩盘,前几年靠疫情堆起来的塔楼,如今变成了泡沫;而在股市上,曾经被称为“中国Illumina”的华大,也正在经历“市值归零”的魔咒。
亏损成了华大“体内顽疾”
华大的病,并不突然。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营收38.67亿元,同比下降11.10%。但真正让市场炸锅的,是2024年净利润亏损9.03亿元,同比暴跌1071.68%。这不是慢性病,而是“失血性休克”,而且是上市七年来,第一次全年净亏损。
2025年一季度也没迎来回血。营业收入只有6.72亿元,同比又跌了18.18%;归母净利润为-5269万元,亏损幅度比去年还扩大了5倍。
看它的业务结构,分化严重,属于肌肉不协调,内脏功能紊乱。
• 生育健康业务,曾是华大的优势业务,靠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打下过一片江山。2024年这块收入11.49亿,同比下滑2.46%,虽然跌得不狠,但已是力不从心,集采进来后,这块业务的利润空间大不如前,单个检测单价几乎腰斩,从千元级别跌至数百元,撑不住江湖支出。
• 肿瘤与慢病防控业务,是华大重点发力的新武器,2024年增长19.02%,收入6.25亿,看似一线生机。但问题在于:这个领域已成群雄乱战之地,像燃石医学、泛生子这样的初创派系,都在用AI 液体活检抢客户,速度快、精度高、价格低,华大那套老派“大而全”的打法,步伐有点慢。
• 感染防控业务则几近瘫痪。2024年全年只赚了7300万元,同比暴跌85.91%。疫情退潮后,核酸检测市场瞬间崩塌,加上各地政府出台政策,限制医院将样本送去第三方实验室,华大这条产业链直接被腰斩。多地医院甚至恢复了自建实验室,华大连外包机会都少了。
• 精准医学解决方案业务剔除疫情影响后增长22.37%,乍一看还算体面。但这块业务体量小,还处于“练功阶段”,远未形成现金流闭环,尚不足以救场。
问题不仅在“赚得少”,更在于“花得多”:
2024年,光资产减值就计提了2.42亿,等于自砍一刀。更别提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管理成本:研发烧了5.72亿,占收入的14.8%,而管理费用还增长了2.68%。研发投入堪称豪气,但在没有产品快速变现的情况下,这些支出不仅没加分,还反噬元气。
简而言之,华大不是没招,而是出招太慢、招式太重、换血太迟,内部器官打架,外部敌人环伺,已难抵市场真刀实剑的试炼。
曾是千亿掌门,如今成了资本弃子
昔日,华大基因是资本江湖的宠儿。
2017年7月14日,华大带着“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光环闯入创业板,当日即大涨44%,市值瞬间破百亿。到当年11月,股价最高飙至261.71元(前复权),总市值逼近1200亿。
但自那年“封神”后,华大的股价便一头扎进熊市。7年时间,从高位跳水至2025年7月的47.84元,股价跌了超过八成,总市值只剩221.16亿元,缩水近千亿。
不是跌一阵,是跌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