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和通这事儿,有点东西。2025年三季报刚出,营收53.66亿,归母净利润3.16亿,看着数字不算炸裂,但剔除掉已经卖掉的锐凌无线业务后,主业营收还能同比增长7.32%,净利润也就微降2.19%,说明底子稳住了,经营效率确实在改善。这种时候能稳住基本盘,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动作。端侧AI和机器人这两个方向,它不是喊口号,是真在落子。解决方案业务明显在提速,尤其是在AI终端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开始多点开花。你别小看这个“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卖模组的硬件商,而是往软硬一体、全栈式服务走,从“连接”走向“智能”。这种转型,一旦跑通,天花板就打开了。
而且它刚刚成功登陆港股,H股代码00638,10月22日挂牌。一开始市场情绪不高,首日还破发了11%,但最近股价慢慢爬起来,11月12号那天午后一度涨超6%。这背后有个关键节点——11月17日,深交所把它的H股正式调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标的名单。这意味着内地资金可以通过港股通直接买它,流动性一下子打开了。虽然稳定价格期结束了,超额配股权也没行使,但公众持股量合规,路子是铺平了。
不过市场态度有点分裂。一边是中信证券维持“买入”评级,看好它在机器人和端侧AI的新成长曲线;另一边,从融资融券数据看,11月以来连续多日净偿还,到24号累计快1个亿了,主力资金也有持续流出迹象。11月25号当天,虽然股价涨了1.46%,但主力资金净流出接近1900万。这说明什么?说明有资金在获利了结,或者对短期估值有分歧。
现在它A股动态市盈率51倍多,市净率近6倍,不算便宜。但它身上挂的题材也确实热闹:物联网、机器人、5G、边缘计算、DeepSeek概念,甚至低空经济都沾得上。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加上二十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让它在汽车电子、智慧零售这些领域有先发壁垒。客户换供应商成本高,这本身就是护城河。
所以你看,这家公司正处在转型的临界点。老业务稳得住,新故事在讲,港股打通了融资和国际化渠道,深港通又加了一把火。接下来就看它在AI+机器人这条路上,能不能拿出真正的规模化落地案例。不然,光靠概念撑着,资金迟早会用脚投票。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