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网络的下半场:光库科技、德科立、腾景科技的三条赛道与一场算力的较量
一句话金句:你看到的是光通信板块的价差与题材,但系统看到的却是三条不同的产业底色:光库是器件与封装的耐力赛,德科立是模块与子系统的通道者,腾景是高精度光学与“光引擎”的突破口——三者共同决定未来算力网络能跑多快、跑多远。
导语:光,不只是速度——它决定算力能否规模化
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芯片、GPU、模型参数时,有一个事实被普遍低估:大规模算力的极限不只取决于芯片,而取决于芯片之间“光的流动”。高速互联、低延迟、低功耗——这些都需要高质量的光学元件、光模块和封装体系支撑。光库科技、德科立、腾景科技分别处在这张图谱的不同节点,理解它们就是理解未来算力基建的三条脉络。
一、三家公司的位置与打法(先看结论再看理由)
光库科技(珠海光库,SZ300620):专注光纤器件与光学元件,做“毛细血管”与封装配套,是下游厂商的关键零部件供应者,其优势在于产品线广、应用场景多(光纤激光、光通讯、云计算、无人驾驶等)。德科立(688205):以光收发模块、光放大器、光传输子系统见长,具备从器件到模块到子系统的纵向整合能力,是数据中心互联(DCI)与长距离传输的“通道者”。腾景科技(688195):以精密光学元组件、光纤器件与光测试仪器见长,近期明确推进“光引擎”封装与试制平台,面向高端光模块与AI互联的上游器件升级。
这三家公司不是直接的“替代者”,而是协同共生:光库提供元件,腾景把精度往上推,德科立把模块化、传输与系统化做大。三条线合上,才是高带宽、低延迟算力网络的骨架。
二、深度拆解——谁的护城河更硬?谁更易受周期影响?
光库科技:元器件的耐力赛
定位与逻辑:珠海光库长期专注光纤器件与光学组件(如隔离器、合束器、可调滤波器等),产品覆盖光纤激光、通信与传感等多个场景。作为上游或中游元件供应商,它的护城河来源于制程稳定性、良率与客户认证通道。
优势:
产品种类覆盖广、客户场景多元(降低单一下游依赖);光学器件对精度和一致性要求高,进入门槛并不是短期可复制。
隐忧:
单价相对模块与子系统较低,议价能力受下游厂商影响;若下游厂商选择垂直整合或采用替代供应链,元器件厂利润空间会被压缩。
结论:适合稳健型配置。光库是“配套与稳定性”方向的长期受益者,但成长弹性取决于下游光模块与数据通信的放量。
德科立:模块与子系统的放大器
定位与逻辑:无锡德科立长期耕耘光收发模块、光放大器与光传输子系统,具备从芯片封装到模块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纵向能力,这使它能直接对接数据中心互联与通信干线的需求。
优势:
横向+纵向一体化:从器件到模块再到子系统,价值覆盖面广;长距离与DCI场景技术门槛高,客户验证与替代成本高。
隐忧:
受终端投资节奏影响(数据中心扩容/电信运营商资本支出);高速率光模块(400G、800G、1.6T)技术演进快,需持续研发投入并把握良率。
结论:德科立更像是“放量的杠杆”,在DCI与长传输增长周期中弹性高,但需要把握节奏与技术迭代节拍。
腾景科技:精密光学与“光引擎”的潜在爆点
定位与逻辑:腾景以精密光学元件、光纤器件与光测试设备见长,正在推进“光引擎”项目,目标是构建高精度封装与测试平台,为下一代高速光模块与硅光/共封装(CPO)提供上游支撑。
优势:
高附加值产品(精密透镜、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光测试仪器)毛利率相对较高;光引擎、封装平台若成功放量,将把腾景从“元件供应”提升为“核心封装能力提供者”。
隐忧:
技术与产线投入密集,量产与客户验证有时间窗口风险;如果上游硅光或CPO路线走向不同,封装需求或发生结构性变化。
结论:腾景是“技术型赌注”——如果光引擎平台成功,利润弹性与估值重估的空间很大;否则成长可能被推迟。
三、三条协同路径:如何把光通信的“速度—规模—稳定性”拼起来?
要把AI算力大规模落地,需要三件事同时发生并协同良好:
器件质量(光库科技):高良率的隔离器、准直器、可调滤波器等,保证光模块基础性能与寿命。模块化与子系统(德科立):把器件整合成400G/800G/更高规格模块,并把模块稳定交付到数据中心与通信干线。高精度封装/光引擎(腾景):随着CPO与硅光走向成熟,高精度封装和测试能力成为产能放大的核心。
只有三层同时到位,算力网络才能从“试点”进入“规模化”。换句话说:光库的零部件+腾景的精密封装+德科立的模块集成将是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光通信能否自洽放量的关键链条。
四、情景推演(中期3年、长期5年)
乐观场景(行业协同放量)
AI 数据中心与云厂商大规模扩容,400G/800G 模块放量;德科立订单增长明显;腾景的光引擎封装平台通过客户验证并放量;光库稳定供货并获得更多场景订单。三家公司业绩齐升,行业进入国产替代与本土生态闭环阶段。
基准场景(稳步增长)
数据中心扩容稳健,400G 成为主流,800G 渐进;德科立受益但节奏分散,腾景逐步验证光引擎并取得局部突破,光库维持稳定成长。三家公司在各自位置获取确定性收益。
悲观场景(技术路线或资本收缩)
国际贸易/资本波动、下游投资放缓、或行业技术路线(如硅光集中在少数巨头)改变,可能导致订单延后或价格战;元器件和封装厂商面临毛利压缩与库存风险。
五、实操策略
分层配置:想稳定分红与低波动的优先考虑光库科技(元器件稳定供货);寻求周期弹性与成长性的优选德科立;押技术突破与长期放量的则小仓位押注腾景科技。观察关键指标:关注数据中心/云厂商资本开支、400G/800G 模块出货情况、各公司与头部云厂/通信商的客户验证公告、封装良率与测试线投产进度。留意风险事件:上游原材料波动、单一大客户集中、国际贸易限制与技术许可(尤其对高端光器件与封装设备的出口管控)是主要风险。
结语:光的下半场,是协同胜出
未来十年,算力的下半场不仅是“更多GPU”,更是“更快、更稳、更省电”的网络重构。光库科技稳固基础元件、腾景科技押注光引擎与高精密封装、德科立把模块与子系统规模化交付——三者不是谁单独独大就能赢的竞赛,而是谁能在产业链中搭起更紧密、反应更快且成本更低的协同体系,谁就能在下一波算力建设中拿到最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