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2 22:48:00 股吧网页版
拓斯达阵痛:上市以来首亏,如何穿越周期?|上市莞企年报观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300607_0

  4月22日,拓斯达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8.72亿元,同比下滑36.92%,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当前,拓斯达正经历成立18年来最剧烈的阵痛期——营收暴跌36.9%,净利润首次转负,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近乎腰斩。但其核心业务——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母机)和注塑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自产多关节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76.04%,电动注塑机订单量暴涨15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在新能源和航空领域拿下了过去被德日企业垄断的订单。

  这家曾经以自动化系统集成为主的企业,如今正蜕变为一家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装备制造商。

  它的转型路径,恰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的缩影。

  藏在亏损报表里的"技术密码"

  "我给自己的绩效打B,"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在题为《智变·新生》的致股东信中罕见自评,"就像登山时主动卸下包袱,现在的疼痛是为了攀登更高峰。"这位企业家所说的"包袱",正是曾贡献59%营收的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2024年,该业务营收骤降54%,直接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跌破15%警戒线。

  2024年,拓斯达的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自动化应用系统业务因战略收缩同比下降33.74%;另一方面,自产多关节机器人收入逆势增长76.04%,累计出货量超8000台。这种分化恰恰反映了公司的转型逻辑——砍掉低毛利、高定制化的项目类业务,聚焦标准化、可复制的核心产品。

  过去一年来,拓斯达持续推进“聚焦产品,收缩项目”的战略转型,大幅收缩项目类业务,导致公司收入和利润下降。

  公司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下游客户主要为光伏、锂电、3C 行业,部分客户因竞争环境加剧、产能过剩、资金紧张等多种原因,导致项目的验收及结算不及预期,进一步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内,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收入较2023年度下降超 50%,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是造成业务大幅下滑及亏损的主要原因。

  回顾过去五年,拓斯达营收呈现"过山车"走势,从2020年27.55亿元飙升至2022年49.84亿元后回落,反映出项目类业务的不稳定性。

  但拨开表面的数据看,其实公司业务结构明显改善,主业持续稳中向上。产品类业务规模比重同比增加15.62个百分点,毛利额贡献占比同比增加47.71个百分点;除去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业务,公司其余业务综合毛利率达34.25%,同比增加3.30个百分点。

  在研发投入下降20%的表象下,拓斯达正进行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技术聚焦。翻开年报附注,会发现研发费用减少主要来自智能能源板块的算法团队裁撤,而核心的机器人研发投入实际增长12%。

  年报显示,2024年,拓斯达专注于产品的打磨与优化,产品类业务实现规模毛利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12.50%,毛利率同比增加3.93个百分点,其中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76.04%,机械手收入同比增长26.20%;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系统收入同比增长18.67%;数控机床业务因上半年厂房搬迁导致生产及交付受限,全年收入同比下降11.71%,但随着生产交付恢复正常产能后,下半年收入增长明显,较上半年收入环比增长145.97%。

  而从2025年一季度数据来看,公司业务结构持续大幅优化,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收入同比下降超90%,收入占比大幅降低;除该业务外,公司其余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3%,综合毛利率为37.43%。

  技术破壁与场景革命

  拓斯达在年报《致股东信》中写着2025年三大战略关键词:做减法、做加法、做乘法。这恰是解读拓斯达未来的密码。

  年报显示,“做减法”方面,拓斯达将通过进一步收缩业务、子公司股权调整等方式,逐步剥离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大幅降低项目类业务比重;在“做加法”方面,拓斯达立足于机械手和注塑辅机的基本盘,放大“现金奶牛”优势,同时聚焦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三大产品,强化“赚钱效应”;在“做乘法”上,拓斯达将加大具身智能生态布局,利用工艺、应用场景和数据优势让“技术资产”撬动更大的战略杠杆。

  从“单一设备”到“生态协同”,拓斯达的“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组合,正在包装、医疗等领域形成解决方案闭环。例如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5国际橡塑展上,拓斯达推出首套“高速包装行业智慧注塑自动化产线方案”,整合注塑成型、机械手取料堆叠、机器人智能拾取等全流程工序,可满足客户多品类、快换产、高产能的需求。实测数据显示,该方案单机日产奶茶杯超10万件,整体产能提升近20%,多台注塑机协同可使产能线性倍增,有效应对季节性订单波动。这种生态化能力,正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

  具身智能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拓斯达将致力于构建大模型与“小脑”之间的专属模型,持续探索IT与OT的融合,拥抱生成式AI技术带来的变革,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无缝对接,推动具身智能生态化、商业化、产业化成功落地。

  拓斯达的进化始于底层技术。在控制器领域,其新一代X5运动控制平台搭载国产openEuler实时操作系统,成为国内首个获“openEuler领先商业实践”的制造业案例。这一平台如同机器人的“中枢神经”,能实现500余组功能接口的开放,并与AI大模型深度集成。例如,在3C行业,基于X5平台的SCARA机器人已实现“视觉免注册引导拆码垛”,换型效率提升40%。

  拓斯达表示,基于公司过往在核心底层技术以及机器人本体技术的积累,叠加公司丰富的工业场景和工艺沉淀,公司已经与华为云、智谱、阿里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拓斯达会在接下来十年逐步完成“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链条闭环。

  目前拓斯达已成功研发双臂智能机器人,后续还将结合客户真实场景,联合多家制造业客户共同开发轮式移动仿人形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拓斯达坚持基于场景定义产品,真正解决制造业中的痛点问题,争取打造“最懂工艺的智能机器人”。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拓斯达产品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87%,其中,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23.81%;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收入同比5.97%;数控机床订单量超120台,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70%,来自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行业需求明显增多。

  正如吴丰礼在年报《致股东信》中所言,2024年的亏损,是拓斯达在战略深水区缴纳的学费;产品业务的收入利润增长,验证着主航道选择的正确性;而具身智能的布局,是从十年前的“机器换人”到未来“机器懂人”的跨越,是对未来制造业本质的前瞻押注。从机械重复到自主感知,从钢铁躯壳到具身智能,工业文明进化的鼓点从未停歇。吴丰礼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穿越周期的答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