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川科技刚刚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三季报: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7.6%。这个数字不仅远超市场预期,也刷新了公司自身的盈利纪录。与此同时,当季营收达16.12亿元,同比增长60.04%,而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37.79亿元和8.65亿元,同比增幅为49.05%和142.14%。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这样一份成绩单无疑让整个半导体设备行业为之侧目。
从公开信息来看,长川科技并未详细披露具体驱动因素,但多份媒体报道均指出“销售需求持续增长”是收入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结合行业背景可以发现,这一轮增长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以来,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以及全球数据中心扩张持续升温,带动高端芯片需求激增,进而传导至上游的半导体制造与测试环节。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完整测试设备能力的企业之一,长川科技正处在国产替代与全球算力投资双轮驱动的核心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实质性增强。这背后可能反映出几个关键变化:一是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设备占比提升;二是规模效应显现,固定成本摊薄带来净利率改善;三是客户验证周期缩短,订单交付效率提高。尤其在国内晶圆厂加快扩产节奏的背景下,测试设备的采购优先级明显上升。
看到这份财报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简单的周期反弹,而是产业趋势叠加公司战略落地的结果。过去几年,长川科技一直在前道检测、先进封装测试等领域默默布局,如今终于迎来收获期。更让我看重的是,在中微公司、天孚通信等一众科技企业同样录得高速增长的当下,整个产业链的景气度得到了交叉验证。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企业的孤例,而是一轮系统性的国产技术升级浪潮。
当然,高增长也带来了估值压力。目前公司市值已达583亿元,股价报92.52元,单日涨幅近5%,成交额突破50亿元,市场情绪明显升温。但我认为,对于这类处于关键赛道、具备真实订单支撑的成长型公司,短期估值波动不应掩盖其长期价值。只要后续季度能维持当前的订单能见度和技术突破节奏,当前的增长势头仍有延续空间。
说到底,长川科技的故事还没到高潮。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在高端半导体装备领域从“可用”走向“好用”的艰难跨越。这一次的业绩爆发,或许正是那个转折点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