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雷能刚刚扔出一份重磅公告: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首次授予正式落地。10月29日,公司确定向283名核心骨干员工授予605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仅为9.15元/股,而当前市价已接近24.32元,相当于打了个近四折。这一手“低价绑定核心人才”的操作,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铺排——就在同一天,公司股东大会刚审议通过该激励计划,董事会随即火速执行,节奏之紧凑,可见管理层推动决心之强。
这次激励计划整体拟授出不超过705万股,其中预留100万股用于后续引入人才,首次授予占比高达85.82%。所有激励对象均为公司核心骨干,不包括董监高、独立董事或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及其亲属,体现出极强的“基层导向”和公平性。归属期分为三年,分别在授予后12、24、36个月逐步解锁,比例为20%、40%、40%,机制设计合理,既防止短期套现,又保持长期激励连续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业绩对赌条款。公司设定了以2024年营收为基数,2025年增长不低于20%,2026年不低于60%,2027年不低于120%的考核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三年营收几乎要翻倍以上。虽然公告中强调“不构成业绩预测”,但敢于将如此激进的增长目标写入股权激励考核,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管理层对行业景气度和自身竞争力有较强信心。
不过我也注意到,就在同一天,公司还发布了募投项目延期公告,原定于2025年10月完工的三大项目——特种电源扩产、SiP功率微系统产业化、研发中心建设——全部推迟至2026年4月。目前投资进度分别为63.72%、61.07%和38.30%,尤其是研发中心不足四成,进度偏慢。这与高调推出股权激励形成微妙反差:一边是用高增长目标激励员工,另一边却是项目建设不及预期。
在我看来,这种“激励拉满、投入放缓”的组合,或许反映出公司在当前宏观环境下的一种平衡策略:既要通过股权工具稳住团队、激发战斗力,又要谨慎把控资本开支节奏。特别是在高端电源、特种电子领域,客户需求波动大,技术迭代快,适度放慢产能扩张步伐也未尝不是理性选择。
但问题在于,如果未来两年营收要实现翻倍式增长,仅靠现有产能和研发进度是否支撑得住?激励目标越激进,市场就越会盯着项目的落地效率。现在股价反应积极,涨了4.38%,成交额超10亿,说明资金更愿相信“画饼”背后的执行力。可时间一长,若项目迟迟无法贡献增量,再美的激励故事也可能褪色。
总的来说,新雷能这轮激励方案设计专业、对象精准、目标明确,是典型的成长型企业留人手段。但我仍会多看一步:光有激励不够,还得看配套资源能否跟上。毕竟,员工想要的不只是低价股票,更是公司能真正兑现那份“翻倍增长”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