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张弛
手握国内唯一阿托品滴眼液上市入场券,兴齐眼药去年业绩颇为喜人。4月21日晚间,兴齐眼药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3亿元,同比增长32.42%;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40.84%;扣非归母净利润3.48亿元,同比增长44.54%。
不过,公司目前的股价却与亮眼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受益于阿托品滴眼液获批,兴齐眼药去年3月到5月股价一度坐上了“云霄飞车”,最高于5月30日冲至213.15元/股,市值超过360亿元。但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股价一路走低,截至4月22日发稿时间,兴齐眼药报收73.54元/股,总市值为128.8亿元,较高峰时期已缩水230余亿元。

来源:公司年报
从营收占比看,兴齐眼药目前有两款核心单品均为“国内首款”。一款是面向干眼症患者的“兹润”环孢素滴眼液(Ⅱ),一款是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以下简称“阿托品”),后者在此前一直以院内制剂的身份,由沈阳兴齐眼科医院有限公司(简称“兴齐眼科医院”)在医院内售卖。2024年3月,兴齐眼药阿托品滴眼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商品名为兴齐美欧品,成为国内首款上市也是目前唯一一款专门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一度被热捧为近视“神药”。
兴齐眼药去年业绩的大幅增长,与核心产品阿托品的上市密不可分。从分类来看,阿托品属于滴眼剂板块,年报显示,该板块2024年实现收入13.66亿元,同比增长106.08%,在所有业务板块中占比最高,达70.30%,毛利率为82.18%,同比也增长2.93个百分点。虽然兴齐眼药在年报中并未披露阿托品上市后的具体销售情况,但此前公司曾在去年的半年报和三季报中曾多次表示,营业收入超过30%的主要原因就是“美欧品”获批上市、收入实现增长。
除滴眼剂板块高速增长之外,兴齐眼药其他业务板块则业绩表现不一。其中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凝胶剂/眼膏剂、医疗服务板块收入均有所下滑。2024年年报显示,此二板块分别实现收入3.63亿元、1.33亿元,同比变动-2.88%、-62.13%,以医疗服务板块下滑最为明显。

来源:公司年报
如果分季度来看,公司去年业绩高歌猛进之中,第四季度业绩稍显“拉胯”,实现营收5.04亿元,同比增长38.98%,环比下降7.93%,归母净利润4729.89万元,同比下降18.03%,环比下降61.05%。

来源:公司年报
除此之外,尽管滴眼剂板块表现亮眼,兴齐眼药也明确提到了公司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的增长主要受到阿托品滴眼液获批上市影响,但公司库存量的增速远超销量增速,后续如何消化产品库存也是兴齐眼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兴齐眼药的生产量为4.64亿支,同比增长33.22%,销售量为4.13亿支,同比增长32.55%,不过库存量为1.14亿支,同比增长达79.73%。

来源:公司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阿托品被市场热烈追捧,但兴齐眼药该项业务实际收入并未达券商预期。此前,国盛证券在研报中预计,兴齐眼药的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2024年收入有望达到约15亿元,在渗透率逐步提升的情况下,在2030年收入有望达到约68亿元;德邦证券则更为乐观,预测中性情况下,兴齐眼药的阿托品滴眼液能在上市的第三个完整年(即2027年),达到101.8亿元的销售峰值。然而2024年兴齐眼药整个滴眼剂板块(除阿托品外含“兹润”环孢素滴眼液等其他产品)全部营收13.66亿元,距国盛证券预期的阿托品单品15亿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阿托品销量不及预期的同时,也有家长反馈阿托品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被批准上市前,阿托品在沈阳兴齐眼科医院(包括其互联网医院)销售多年,实际使用该药物预防近视的儿童群体并不少,家长群中不乏“阿托品滴了15个月,单滴阿托品效果不明显”“感觉单用低阿(低浓度阿托品)没用”的声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王凯曾也公开表示,阿托品点药后,对绝大多数小朋友控制近视度数的快速增长有效,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为1个月至2个月,但临床中10%-15%的孩子点完阿托品后没有任何的近视控制效果,即通常所说的无应答。无应答的孩子有些是天生的,尤其是在点完阿托品后并未出现畏光或者瞳孔扩大的孩子,阿托品控制近视的效果就不是特别好。王凯还表示,随着孩子受体敏感性下降,阿托品还存在耐药的情况。
兴齐眼药在年报中表示,在眼科领域布局了多个适应症方向的项目,包括眼底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眼底黄斑水肿以及真菌性角膜炎等,目前尚处于临床早期。同时,兴齐眼药也在开发包含0.02%/0.04%等不同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年报显示,2024年10月21日,兴齐眼药发布了这两种浓度产品的III期临床试验报告。
兴齐眼药表示,2025年,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丰富公司眼科细分领域的产品线,进一步加强在眼底疾病治疗领域的生物药布局。公司将根据研发计划和研发预算,借助眼用凝胶、眼用即型凝胶、眼用缓释制剂等七个工艺技术平台以及质量研究、药理药代研究和药物包材研究等评价技术平台,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联合开发为辅,不断推进研发管线的全面化、差异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