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是LCD面板的核心材料之一,就像LCD的光线调节器,没有它,屏幕可能亮度不足、显示模糊,甚至无法正常成像。
在光学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上,激智科技的成长轨迹恰如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公司既是打破光学膜国外技术垄断的“破壁者”,也是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的“长跑者”。
近日,激智科技董事长张彦在做客上海证券报《直面掌门人》节目时表示,公司正朝着“最专、最精、最强、最有爱”的企业愿景迈进,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功能膜公司”。
在空白处起笔
2007年的中国显示行业,光学膜市场被日韩企业所垄断。“当时我还在外企打工。中国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也没有现在这般普及,我和几个同事察觉到平板显示行业将是机遇。”张彦回忆道。
博士毕业后,张彦在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负责光学薄膜研发,敏锐察觉到显示产业转移的趋势,他毅然放弃世界500强的高管职位,带着两位宁波天使投资人800万元的资金,投资创办了激智科技的前身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伊始,张彦和团队选择从显示用光学膜切入。“不论什么产品从开发到走向市场,都会经历一些挑战。”张彦谈及最难忘的一次研发经历时表示,“我们连续用了38个小时做出100米的样品,由于此前没有做过类似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未曾料到的问题。”
尽管张彦的讲述云淡风轻,但产品从投产到接受市场检验,并没有听上去的那样一帆风顺。2009年3月,由团队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条光学薄膜生产线投产,但产品存在瑕疵,市场反应冷淡。
投产后的两三个月里,张彦和研发团队大都睡在生产车间,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经过夜以继日的一线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实现光学扩散膜量产,撕开了光学膜这一被国外垄断的技术缺口。
量产之后,张彦团队面临的是市场考验。选择什么样的市场切入,是所有创业者需要面对的商业化第一课。张彦选择将国内市场作为突破口,这是他的务实之策。
张彦认为,通过打磨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能力,可以为进入品牌市场做准备。“早在2007年、2008年我便意识到,国产品牌受到广泛支持的意愿较强。只要产品性能好,叠加成本优势,有很大机会能导入国际品牌体系。”张彦说。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成效显著。随着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和市场拓展,2016年,激智科技在创业板上市。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0.7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7亿元。其中,量子点膜、复合膜等高端显示用光学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92%。
“四轮”驱动穿越周期
如何抵御单一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显示行业上半年业绩通常没有下半年好,客户的采购行为往往集中在下半年。”张彦表示,“我们想克服周期性,拓展其他行业。”
于是,“一轴一带一核心”战略应运而生,即以光电行业为主轴,将光学薄膜产品延伸至光伏、汽车、电池领域,从而形成产业带,做精涂布技术这一核心。
之所以选择光伏、汽车、电池作为新赛道,张彦看中的是技术同源性。2018年,激智科技切入光伏背板市场,正是基于与光学复合膜相似的工艺和技术逻辑。
目前,公司四大业务板块中,光电薄膜仍保持全球最全产品线,其他三个领域则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光伏领域,开发的间隙反光膜迅速获得龙头组件企业认可;在汽车领域,技术含量高的车窗膜成为突破口;针对电池行业安全性需求,则开发出阻燃薄膜产品。
面对当下光伏、汽车、电池等热门赛道的激烈竞争,张彦表示:“正是因为它们被市场充分看好,所以竞争才激烈。”他认为,对激智科技而言,若仅依靠单一光电行业,在规模增长、长期竞争力及抗周期能力的提升上,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光伏行业整体正处于低谷期,我们更要尽快沉下心来,做出更具技术竞争力的产品。”张彦要求团队打磨新品,为行业带来更好的产品。例如,聚焦如何提升光控产品的发光效率,抑或通过技术改良来降低材料成本。
张彦希望,接下来每个业务板块能与当前光电业务销售规模相匹配,甚至有更高的营收。“这样我们从早期的单轮车,变成双轮驱动,最终形成四轮驱动。”他打趣道,“爱车的朋友都清楚,四轮驱动的车动力最足。”
为构建光学膜产业生态,激智科技先后投资了包括宁波勤邦、卢米蓝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孵化了见睿新材料、博旭光电等一批中小企业,同时牵头成立了宁波新型光电显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进中国科学院黄维院士团队,培育了光固化树脂项目、智能反光膜等多个光电新材料项目。
“如果说激智科技过去几年的发展算是一个成功的故事,我们希望这个故事是可复制的。”张彦说,“有句话叫‘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愿意以自身经验为平台,帮助更多来宁波的创业者孵化企业,让宁波形成百花齐放的创业生态。”
用“AI大脑”提高产品迭代率
AI时代呼啸而来,张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不论是产品标准化,还是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最后一定是‘大脑AI化’。将科研人员的经验和想法通过AI来实现,可以加快新品推出速度,提升设计性能,提高产品迭代率。”
这种想象力的背后,是张彦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先质后量,做出兼具创新性和盈利能力的产品。“一个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解决客户问题,提升客户价值。”张彦认为,“我们要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带来足够的利润,然后再谈规模。”
在产品之外,人才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公司引进和培养人才依靠两个指标——激情和激励。
2024年,公司设立百万级研发大奖,对产生重大效益的项目予以重奖,还通过股权激励、销售分成等制度设计确保回报。“这个方式使员工的发展与公司发展息息相关。只要公司取得进步,员工自然会获得足够的回报。”张彦说。
在张彦看来,浙商精神不再是“跋山涉水”的体力征程,而是思维上的“远征”。“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找到新思路、新方法,需要在思维和策略上体现‘四千精神’。这是接下来浙商乃至整个中国的民营企业需要坚守并践行的方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