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昨日,A股市场对此有积极反应,跨境支付概念股大幅上涨,新晨科技、拉卡拉以20%的幅度涨停。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为行业发展构筑优质政策土壤。中国金融机构正加速推进跨境支付体系升级与贸易金融创新,为企业“走出去”构筑稳定的订单支撑体系。
多举措提升跨境服务能级
《行动方案》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大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跨境清算公司将增强与金融机构的协同联动,共同提升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水平。
对此,国信证券研报认为,CIPS自2015年10月正式上线以来,不断扩展全球布局,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持续强化。截至2024年末,CIPS已覆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接入102家直接参与者和1377家间接参与者,连接境内外主要商业银行、清算行与国际金融机构,构建了高效、开放、安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愈发凸显。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网信办、国家数据局近期联合印发《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数据出境的具体情形,以及可跨境流动的数据项清单。
例如,针对跨境支付、跨境汇款、跨境开户、跨境购物等活动情形,《指南》结合金融业务实际,扩展形成47项具体的可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金融业务场景,全面衔接《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相关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一步便利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的同时,《指南》充分衔接现行法律法规、金融管理部门要求,要求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资金精细化需求有所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在实际业务场景中,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面临多维度金融需求。诸如,在跨境结算领域,企业需应对多币种汇兑挑战;在跨境融资层面,企业亟需银团贷款、贸易融资、信用证开立、保理等综合授信服务,以支撑国际贸易全流程运作。
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主管黄健向记者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加速,其对跨境资金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显著提升,“企业期待获得涵盖自动化跨境支付、现金池集中管理、多币种账户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实现资金运作效率提升与运营成本优化”。
实际上,包括中外资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近年来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构建资金流动性管理、支付优化等全链条服务体系,覆盖从资金增值到海外并购的全周期需求,助力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目标。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中国金融机构正积极作为,加速推进跨境支付体系升级与贸易金融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化结算通道、深化本币互换合作、强化供应链金融赋能,为企业“走出去”构筑稳定的订单支撑体系。
需确保跨境支付安全高效
一位国有银行华东区资深从业人员告诉记者,近期美国滥施关税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格局影响深远,“金融机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力量,正通过跨境支付服务模式创新,助力企业破解关税壁垒,开拓海外市场与内需市场双循环新路径”。
然而,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推进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差异较大,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确保合规运营;同时,技术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跨境支付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数据传输,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安全漏洞,可能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
有支付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不断释放政策利好,为行业发展构筑了优质的政策土壤。“与此同时,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加速崛起,为跨境金融服务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金融机构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在确保跨境支付安全、高效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服务效率、削减企业成本、强化风险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