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热扩张到理性调整
AI设施前期超250%的高速增速,源于大模型从0到1的突破期对算力、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刚性需求。而当微软、谷歌等巨头完成大规模算力布局,大模型训练技术逐渐成熟,上游算力不再需要爆发式投入,增速自然回落。例如2025年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虽仍有千亿级AI资本支出,但支出上调幅度已趋于稳健,花旗上调2026年AI基础设施支出预测时,也是基于现有布局的稳步扩容,而非此前的跨越式投入。
资本从“盲目跟风”转向“精准投放”
2025年超半数创投资金流向AI领域,但资金结构已发生变化。68.5%的资金集中于OpenAI等横向平台类公司,而应用端因商业化模糊,获得的资本倾斜更趋审慎。这种集中化投放,既体现了资本对底层技术的认可,也反映出对应用端不确定性的规避,客观上拉低了整体投资增速。
2. 应用端商业化滞缓:多重瓶颈导致“投入 - 回报”失衡
成本与需求的匹配难题突出:大模型训练和使用的高昂成本成为商业化拦路虎。OpenAI、Anthropic的巨额亏损,本质就是算力运维、技术研发的成本远超当前API调用、模型授权等收入。且多数企业部署AI仅停留在试点阶段,尚未找到将技术转化为规模化收入的路径,95%的生成式AI试点项目无直接财务回报
产业落地存在多重结构性短板:高质量行业数据匮乏让模型难以适配具体场景,很多企业积累的数据未形成可用语料,数据整理与数据集建设还需两年左右才能找到成熟路径;同时工程化能力不足,全链路交付、软硬件结合等落地难题尚未解决,导致AI难以融入行业核心流程,收入贡献自然有限。
3. 估值争议与市场波动:泡沫担忧下的投资心态分化
估值与业绩的背离加剧波动:AI硬件标的因前期算力热潮推高股价,估值已透支未来预期;应用端标的又因业绩兑现滞后,难以支撑高估值。这种矛盾导致市场情绪化明显,既出现英伟达CEO聚餐就带动相关股价飙升的狂热,也会因OpenAI贷款担保传闻引发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跌。54%投资者认为AI股票存在泡沫,正是这种估值混乱的直接体现。
总体而言,当前AI投资的转折点,本质是行业从资本驱动的“狂热期”向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的“成熟期”过渡。增速放缓、商业化滞缓等问题,既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阶段,也是筛选优质企业的过程。未来能突破成本、数据、商业化等瓶颈,实现技术落地的企业,或将成为下一轮周期的核心受益者。$天孚通信(SZ300394)$ $工业富联(SH6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