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盛最新表态引发市场关注——公司在互动平台明确表示,目前在手订单充足,产能正处于持续释放过程中。此前市场对其三季度营收环比下滑有所担忧,公司解释称,这一波动主要受部分产品阶段性出货节奏调整影响,并非需求端出现问题。这一回应迅速被多家财经媒体如《每日经济新闻》和“人民财讯”报道,再次将这家光模块龙头推上风口。
从基本面来看,新易盛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毛利率和净利率表现稳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董秘透露,1.6T光模块产品预计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进入持续放量阶段,这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引擎。当前,800G光模块仍是数据中心升级的主流配置,但1.6T已开始接棒,成为AI算力基础设施迭代的关键部件。
我一直在跟踪光模块行业的技术路线之争,而新易盛的差异化优势正在显现。他们在LPO(线性直驱)技术路线上拿下Meta独家订单,具备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这在大规模部署场景中极具竞争力。同时,公司实现了全球首发支持多芯光纤的800G模块,硅光方案良率突破95%,技术实力不容小觑。相比之下,中际旭创在硅光和CPO(共封装光学)方面更受英伟达等客户青睐,两家虽并称“双雄”,但路径各有侧重。
在我看来,新易盛当前约48倍的估值(PE 2025E)并不算便宜,但放在AI算力高景气的大背景下看,仍具合理性。历史经验表明,在强成长周期中,盈利超预期往往能消化高估值,甚至出现“越涨越便宜”的现象。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竞争格局的变化——随着更多厂商涌入1.6T赛道,价格战风险不容忽视;此外,CPO等下一代技术若加速落地,也可能对现有技术路线形成冲击。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海外市场地缘政治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新易盛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北美云厂商,一旦国际环境生变,可能影响交付节奏和利润空间。不过从短期看,AI资本开支仍在扩张,算力需求真实且紧迫,这为光模块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总的来说,我认为新易盛正处于从“高增长”迈向“规模化兑现”的关键节点。订单充足、产能释放、1.6T放量在即,这些都是积极信号。只要技术迭代不掉队、客户绑定不松动,它就有望在这轮AI基建浪潮中完成跨越式发展。当然,投资这类高弹性品种,得有足够耐心,也得时刻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