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算力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光模块产业站到了聚光灯下。
华为报告预测,至2035年,全球算力总量将激增10万倍,数据作为“新燃料”催生AI存储需求增长500倍。
在这场由智能驾驶、工业AI等场景拉动的算力革命中,中国厂商已主导全球中游市场。
中际旭创(300308.SZ)凭借CPO技术与全球产能稳居龙头,新易盛(300502.SZ)借LPO方案实现业绩爆发,天孚通信则深耕器件国产化。
技术迭代持续加速:800G批量交付方兴未艾,1.6T已迎来规模化前夜,CPO、硅光等创新正不断突破功耗与速率极限。一条由算力定义的数据“高速公路”,正在无限延伸。
卡位光模块赛道
近期,华为《智能世界2035》报告描绘了一幅震撼的技术演进图景:到2035年,全球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将成为AI发展的“新燃料”,AI存储容量需求将比2025年增长500倍,占比超过70%。
报告还指出,通信网络的连接对象正从90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实现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体互联网的世纪跃迁。
这一变革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到2035年,AI将助力预防超过80%的慢性病,超过90%的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AI应用率超过85%,劳动生产率提升60%。
算力需求的结构性分化尤为显著。IDC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037.3EFLOPS,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2%,而通用算力同期仅增长18.8%。这种增长的不均衡性凸显了AI训练与推理场景对高端算力的渴求。据预测,2025年全球AI算力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中国占比38%,其中智能驾驶、工业AI、医疗影像三大场景贡献62%的算力消耗,成为拉动光模块需求的核心引擎。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此前的GTC大会上宣布,计划在欧洲新建20家“人工智能工厂”,欧洲的AI算力将在两年内增长10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光模块企业在全球算力需求爆发周期中,展现出强劲的技术突破能力与财务韧性,头部厂商通过高端产品迭代、海外产能布局与差异化技术路线,构建起先发优势。
中际旭创作为行业龙头,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7.89亿元,同比增长36.95%;净利润39.95亿元,同比增长69.4%,毛利率提升至39.96%。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1.6T光模块的批量交付及泰国工厂产能释放。通过斥资5.86亿元研发投入重点突破CPO技术,结合海外基地规避关税壁垒的产能策略,中际旭创的全球市占率稳固在25%-30%区间,在“800G放量+1.6T起量”的过渡期形成明显交付优势。
新易盛则表现出爆发式增长,上半年营收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净利润39.42亿元,同比增长355.68%,业绩规模已超2024年全年。其LPO技术实现功耗降低30%,叠加94.4%的海外收入占比,推动高速率产品销售占比持续提升,光模块毛利率达47.48%。不过,该公司也面临着流动性压力。截至6月末,公司应收账款50.17亿元、存货59.44亿元,第二季度毛利率环比下滑2.02个百分点至46.64%,反映代工业务占比上升及原材料成本压力。
天孚通信(300394.SZ)凭借“器件+模块”协同模式开辟增长路径,上半年营收24.56亿元,同比增长57.8%,光有源器件业务增长91%。作为英伟达CPO光引擎独家供应商,天孚通信深度绑定AI算力龙头供应链。公司通过核心器件自研实现封装成本降低30%,与模块业务形成技术协同。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厂商已主导全球中游市场,中际旭创、新易盛市占率跻身全球前三。
技术加速迭代
当前,光模块技术正沿着“速率迭代-材料创新-封装突破”的路径加速演进。
技术路线已呈现分层布局:中际旭创主攻CPO与高功率模块,新易盛聚焦LPO低功耗方案,天孚通信深耕器件国产化替代。
速率迭代方面,800G向1.6T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今年年初,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单波速率1.6T的硅光模块,采用第三代硅光子集成技术,体积缩减70%,功耗降低40%。
商业化方面,LightCounting数据显示,2024年800G光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长超300%,中际旭创等头部企业已实现1.6T产品批量交付。
中际旭创表示,今年下半年800G将显著上量的同时,也有更多客户开始部署1.6T,预计1.6T有望保持逐季度增长,明年会有更多客户采用1.6T方案,显著放量。
“下半年1.6T光模块已开始配套出货,有望保持逐季度增长,明年也会有更多客户采用1.6T方案,预计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公司相关技术领先行业,后续有望带来新一波的业绩增长。”群益证券指出。
新易盛此前在机构调研时表示,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及客户指引来看,预计2025年下半年起,1.6T产品将逐渐起量。另外,产品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800G产品出货量和销售占比保持持续提升,400G产品也在持续出货。
材料创新方面,硅光技术凭借其成本较传统方案更低的优势,正推动高速光模块商业化落地。
封装技术突破成为解决数据中心“功耗墙”问题的关键。
市场分析人士预计,CPO(共封装光学)预计在2026年实现商用,通过将光电转换单元与计算芯片集成,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大幅提升带宽密度。LPO(线性直驱)方案则通过去除DSP芯片,使800G模块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30%-50%。
更长远的技术布局已经展开。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华工科技子公司华工正源展出了突破3.2T光模块的核心技术产品——单波400G光引擎。
该公司专家介绍,光引擎相当于发动机,可以为光模块这台进行数据传输的“高速列车”提供动力。“如果把3.2T光模块比作是一辆8缸3.2T马力的概念车,那我们已经完成单缸400G发动机的研制突破。”同时,这项成果首次采用国产硅光芯片流片平台,成功填补了我国硅光产业链的关键空白。
当前,全球算力竞赛仍在加速,光模块作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光模块企业正凭借技术创新与制造优势,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这个由算力定义的新时代,光模块——这条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伸自己的边界,奔赴属于它的“新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