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节,最猛的消息是科技妖股减持潮的到来,包括光模块三剑客老大中际旭创,市场龙二新易盛等等,都抛出了上千万股的减持计划,很多人问这会不会把光模块的投资逻辑爆掉?我们对光模块信仰是否能继续?
今天就以大哥中际旭创为例,分析下减持如何看待最合适:
一、龙头减持
9月26号晚上,中际旭创甩出公告:大股东中际控股打算在未来三个月里,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550万股,占总股本不到0.5%。
与此同时,公司还宣布了两件事:
公布分红进度,每10股派4块钱现金,总额超4.44亿元(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10月10日,除权除息日为10月13日);
掏3.54亿元参与一个产业基金,还把名字冠上“中际旭创”。
这事一出,市场立马炸锅。毕竟中际旭创是光模块里的“龙一”,相较于4月9日的67.2元低点,较9月23日的历史高点457.01元,区间最高涨幅达到580%,股价翻了近6倍。龙头的一举一动,就像在市场里扔颗石子,必然掀起涟漪。
更别忘了,2025年以来,“易中天”——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涨幅都让人瞠目结舌:新易盛涨了360%,中际旭创240%,天孚通信170%(截至9月26日收盘)。大家调侃说:“易中天”调整,“纪连海”(寒武纪、工业富联、海光信息)就接力。笑归笑,投资者心里都想问:龙头都开始减持了,这故事是不是要讲完了?
我们的结论是:没完,相反这可能是新故事的开场白。
二、减持不是唱空,只是落袋为安
这次减持比例,只有0.49%,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中际控股还是第一大股东,控制权一点没动摇。公告里也写明了,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并承诺未来12个月不再减持。
再看动作组合:一边减持落袋,一边披露分红进度,还掏3.54亿去投产业基金。要真是看空,干脆套现走人,哪还会继续投行业?所以这更像是股东自己现金流的安排,而不是公司基本面有问题。
股价半年翻5倍,大股东套点现,这很正常。关键是——产业逻辑还在不在。
公司实控人减持的消息,肯定导致部分投资者出现情绪波动。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好公司从来不需要用创始人持股多少来证明自己,市场最终只会盯住一件事——它交出的业绩和成长性成绩单。
历史上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马化腾在多个阶段减持腾讯,但并没有影响机构和段永平的持续加仓,腾讯依然成长为中国互联网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同样,黄仁勋本人也在过去几年多次减持英伟达,但这并没有阻挡英伟达的市值不断创新高,反而成为全球AI算力的绝对霸主。
因此,创始人或实控人的减持更多是个人财务安排,而不是对公司基本面的否定。真正决定中际旭创未来市值高度的,不是股东结构,而是光模块在AI资本开支周期中的稀缺性,以及能否持续交出超预期的业绩答卷。如果国庆和短期内出现了这个消息而导致光模块龙头造成波动,那么反而是又一次价值性的机会来临,值得珍惜。
三、光模块的硬逻辑:需求爆发、速率加快、业绩兑现
我们还是那句话——对光模块的长期逻辑保持强烈看好。前面说过的逻辑,现在再强调一遍,因为它依然是支撑整个板块上涨的根基。
1. 需求:AI爆发逼出来的刚需
2025年Q2,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四大云厂CAPEX同比大增约69%,全年预计3338亿美元(FactSet一致预期,统计到7月底)。再加上他们在白宫的口头投资承诺,如果真能落地,未来三年每年有可能投到5600亿美元。但注意,这是“意向性”口径,不是董事会批准的预算。无论如何,需求这块没跑。
2. 速率:800G刚上路,1.6T已经在招手
今年800G已经全面放量,三家公司都吃到了甜头。
中际旭创:800G占比拉升,毛利、净利显著提升;
新易盛:2025年上半年销量695万只,同比翻倍,还把大客户拿稳了;
天孚通信:靠高端光器件、封装平台深度绑定客户,随着800G和1.6T升级,盈利能力跟着走高。
按照LightCounting的预测,1.6T将在2026年放量,到2030年,800G+1.6T市场规模超过220亿美元。过去3–4年才迭代一代,现在两年一迭代,后面还有2.4T、3.2T在路上。节奏越来越快,空间越来越大。
3. 业绩:数字已经开始兑现
中际旭创2025H1销量905万只,同比+46%;
新易盛销量695万只,同比+113%;
天孚通信在高端器件环节的出货和毛利同步提升。
Wind一致预期:2026年,中际131亿,新易盛112亿,天孚29亿,净利同比增速都在35%以上。这不是讲故事,这是硬数据。
更关键的是,光模块现在正好站在一个“量利齐升”的窗口期:销量在放量,毛利率还在高位。量和利一起涨,这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盈利模型。
如果把“易中天”三家公司放在一条时间线上来看:
龙头看天花板 ——量价枢纽,决定行业能走多高;
新易盛看弹性 ——放量和降本,一旦客户开闸就是兑现较快;
天孚通信看韧性 ——器件和封装护城河,保证行业底盘稳固。
四、摩根唱空,真问题还是假焦虑?
摩根士丹利最近下调了光模块标的评级,理由就是估值太高、利好都反映了。比如:
新易盛前瞻PE从年初8倍涨到20倍;
天孚通信估值跑到了历史均值之上的高位区间;
中际旭创从14倍涨到24倍。
听起来挺吓人,但别忘了,A股跟美股不一样。
2025年8月,A股新开户265万户,同比大增165%;成交额长期稳在2万亿以上;美联储在降息,海外资金在流入。流动性和情绪能把估值撑在更高区间。
简单说,摩根讲的没错,但它只看了“静态估值”,没看“流动性溢价”。真正的风险不是“估值高”,而是如果流动性降温、3.2T推迟,那估值可能回到25–35倍。但即便这样,业绩兑现+行业上行,逻辑依旧硬。
这就是当下的矛盾:嘴上喊着“恐高”,资金却还在拼命往里冲。机构看估值,市场看流动性,两套逻辑交织在一起,反而给了“易中天”更高的活跃度。
五、长期推演
更关键的是,1.6T在2026年就会进入大规模放量,届时业绩兑现就是硬碰硬。换句话说,三家公司的下一个“兑现节点”已经排在前面。
把时间线拉到2030年,逻辑更清楚:
AI资本开支不逆转;
英伟达等大客户绑定继续;
2.4T、3.2T按节奏推进,CPO(共封装光学)逐步规模化。
在这样的前提下,龙头公司有望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营收:1500–2500亿元;
净利:500–800亿元;
市值:2–3万亿元。
当然,风险也不是没有的。如果云厂CAPEX下修、224G/lane(单通道224Gbps)延迟导致3.2T推后,或者CPO渗透低于预期,这个区间就需要重算。但整体逻辑链条没断,最多只是节奏变化。
六、长期角度无需恐慌
如果你只盯短期波动,那一天都别碰光模块。这东西,玩短线心态只会被震荡洗走。
真正的价值,在长期视角:从800G到1.6T,再到2.4T、3.2T,每一次算力升级,光模块都不可或缺。中际旭创是龙一,新易盛有放量弹性,天孚通信有器件护城河,三家一起构成了“易中天”,是AI大周期里较硬的一条赛道。
大股东减持只是短期波动,产业趋势才是市值的底座。光模块的故事,不仅没完,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信仰,不是短期赚几个点,而是十年后回头看:你押对了时代。
行情总在绝望中产生,在狂欢中崩塌,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