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出手减持,赛微电子642.78万股被抛售,持股比例正式跌破5%红线——这一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迅速发酵。根据公司公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因“基金退出需要”,于11月25日至27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完成减持,持股比例由5.88%降至4.999986%,不再属于持股5%以上股东。此次变动触及1%整数倍披露标准,但公司明确表示,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也不对公司经营构成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国基一次性大幅减持。回溯公告内容可知,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此前持股一度高达13.75%,近年来已持续逐步退出。本次减持后,其持有赛微电子股份为3661.06万股。同时,基金方面也透露:未来12个月内仍将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退出安排,继续择机减持。这意味着,这场退出进程可能尚未结束。
看到这条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恐慌,而是思考:为什么是现在退?
作为长期关注半导体产业链的观察者,我清楚地知道,国家集成电路基金设立的初衷就是“扶上马、送一程”。它不是长期财务投资者,而是战略引导者。当一家企业技术路径跑通、产能开始释放、市场认可度提升,就是它逐步退出的信号。而眼下,恰恰可能是这个节点。
赛微电子最近的表现太亮眼了。子公司Silex为谷歌AI服务器代工高毛利光交换芯片,单颗价值3000美元,毛利率近90%;北京FAB3产线稳步推进,BAW滤波器良率突破90%,国产替代加速落地;再加上AI、激光雷达、生物医疗等新兴需求共振,公司从“投入期”迈向“收获期”的拐点正在浮现。
换句话说,国基的退出,或许正是一次成功的“毕业典礼”。它的资金完成了阶段性使命,把舞台留给市场化资本。这种退出不应该是利空解读,而应看作行业信心的传递。
当然,我也不会盲目乐观。重资产、长周期、高技术壁垒的MEMS行业,依然面临产能爬坡不确定性与国际地缘风险。但至少目前来看,赛微电子已经用技术和订单证明了自己的稀缺性。短期股价或受减持情绪扰动,但中长期走势,终将回归基本面本身。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次减持,我会说:别只盯着那642万股的数字,要看懂背后的趋势——中国半导体正从“国家托举”走向“自主飞行”。而赛微电子,正在尝试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