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智能作废近200万股限制性股票
先导智能于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作废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根据公告内容,因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三个归属期的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未达标,公司将对已授予但尚未归属的192.62万股限制性股票予以作废处理。此次作废不涉及现金补偿,也不会对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该激励计划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历经多次调整与执行。此前在2023年和2024年,公司均顺利完成了前两个归属期的相关安排。然而,本次由于未能满足设定的业绩目标,触发了激励计划中的考核条款,导致相应股票无法继续归属并依法作废。公司方面表示,此举符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及激励计划草案的相关规定,程序合法合规,且已获得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支持。
与此同时,同行业公司如同星科技也在同期发布了类似公告,因个别激励对象离职等原因作废少量限制性股票。相比之下,先导智能此次作废规模较大,直接反映出其在特定考核周期内面临的业绩压力。
激励失效背后:是短期波动还是增长隐忧?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去翻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结果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2025年前三季度,先导智能营收同比增长14.56%,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增94.97%,自由现金流由负转正,达到34.53亿元——这明明是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单,怎么偏偏就在股权激励的考核上“栽了跟头”?
这说明一个问题:激励计划设定的业绩指标可能高于实际达成水平,即便整体表现不错,仍未能触及解锁门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在制定考核目标时较为严格,没有为了“保归属”而放低标准,体现出管理层对股东负责的态度。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或许会担忧:是不是公司在高增长表象之下,某些核心业务或利润率指标并未达到预期?毕竟,限制性股票的业绩考核通常不仅看收入利润,还可能包含ROE、营收增速复合指标等。这次未达标,不排除是在关键参数上出现了偏差。
高光与挑战并存的成长型龙头
作为长期关注新能源装备赛道的一员,我对先导智能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它确实是中国智造出海的标杆企业,全球唯一能提供锂电池整线解决方案的厂商,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它的股价波动和资金流向也暴露出市场的纠结情绪——今日主力净流出3亿元,WR指标处于超买状态,短期压力位明显。
我认为,这次作废事件本身无需过度解读为利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两点:一是公司在固态电池、氢能、储能等新方向上的布局节奏是否可持续;二是海外扩张带来的订单能否转化为稳定的盈利增长。目前来看,绑定宁德时代、宝马、QuantumScape等头部客户为其提供了坚实支撑,但也要警惕下游扩产放缓带来的需求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一次激励未达标不可怕,只要技术领先性和现金流优势还在,先导智能依然是那个走在前沿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只是投资者需要更理性地看待它的成长路径——不是一路狂奔的黑马,而是负重前行、步步为营的远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