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智能刚刚宣布,作废192.62万股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冷门,但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信息量。
事情是这样的:2025年11月17日,先导智能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作废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原因很明确——公司2022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三个归属期的业绩考核目标没达标。按照激励计划的规定,既然条件不满足,那这部分股票就得作废,合计192.62万股。公告里也提到,这一操作符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公司自身的激励计划草案,程序合法合规,不会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或管理层稳定性造成重大影响。
这已经不是先导智能第一次作废限制性股票了。往前看,2023年9月和2024年10月,公司也曾因类似原因作废过部分未归属的股票。说明这套激励机制在执行上是动真格的,并非“走过场”。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和律师事务所也都出具了意见,确认此次作废合规且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看到这里,我倒是想说点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很多公司的股权激励最后都成了“变相发福利”,哪怕业绩没达标,也能通过调整指标或者模糊解释让激励对象顺利拿到股票。但先导智能这次的做法,反而让我觉得这家公司对治理机制是有敬畏心的。该兑现的兑现,该作废的作废,说明它的激励体系不是摆设,而是真正跟业绩绑定的“硬约束”。
结合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先导智能这几年其实在经历一个从“设备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技术上,它是全球唯一能提供锂电池整线全流程方案的企业;财务上,2025年前三季度自由现金流由负转正,合同负债高达133亿元,说明订单充足、客户预付款积极;国际化方面,海外营收占比接近20%,拿下了宝马、特斯拉、LG等大客户,还在德国建立了技术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励计划严格按业绩兑现,其实释放了一个信号:公司不想让核心团队躺在功劳簿上,而是要持续打硬仗。尤其是在固态电池、钠电、复合集流体这些新方向投入加大的当下,更需要管理层保持战斗力。
当然,作废股票本身对股价直接影响有限。当天公司股价上涨0.97%,收于55.27元,成交额达64.65亿,市场情绪总体稳定。投资者关注的,从来都不是一次性的股权调整,而是这家公司能不能继续跑赢行业周期。
在我看来,先导智能的价值不在短期涨跌,而在于它正在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创新机制——技术有储备、管理有纪律、激励有门槛。这种“制度性优势”,比任何一次产品突破都更值得看重。
所以,这一次的股票作废,看似小事,实则是一次公司治理的“压力测试”。而先导智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