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智能Q3净利暴增222%,固态电池成最大看点
先导智能(300450)刚刚交出了一份令人震惊的三季报:2025年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222.13%,达到4.52亿元,单季归母净利润也同比增长198.92%。前三季度整体来看,公司实现营收104.39亿元,同比增长14.56%;归母净利润11.86亿元,增幅高达94.97%。这一系列数据不仅远超市场预期,也标志着公司自2024年行业低谷后迎来了全面复苏。
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前三季度净额达38.48亿元,同比飙升248.60%,已连续四个季度为正且逐季提升,说明业绩增长含金量十足。与此同时,合同负债高达132.95亿元,同比增长14.64%,反映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未来收入确定性强。
而在业务层面,固态电池设备布局正加速兑现。作为全球少数具备全固态电池整线交付能力的企业,先导智能已实现从电极制备、电解质膜成型到组装致密化的全流程覆盖,并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2025年6月,公司已向头部电池企业成功交付多套核心装备,验证了其整线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随着中创新航、卫蓝新能源等企业推进2027—2028年的量产计划,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先导智能无疑站在了这场技术变革的最前沿。
一边是激励作废,一边是业绩爆发?
就在同一天,先导智能还发布了一则公告:因2023年和2024年两个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层面业绩考核未达标,决定作废合计291.819万股限制性股票,涉及人数不少。这看似与亮眼财报相悖,实则反映的是激励机制设计中的严格门槛——即便整体业绩大幅回升,但若未达到预设目标,仍无法解锁。
这个细节其实恰恰说明公司的管理逻辑趋于理性务实。作废股票不等于经营失败,反而可能是短期战略重心调整的结果。毕竟,下游储能需求“一芯难求”、锂电设备验收加速,才是推动此次业绩跃升的核心动力。而固态电池、钠电、PET铜箔等新业务线的拓展,则为长期成长打开空间。
我看先导智能:卖铲人的底气正在兑现
说实话,看到这份财报时我并不完全意外。我一直认为,无论电池技术路线如何演变,真正稳定的受益者是像先导智能这样的“卖铲人”——只要有人挖矿,设备商就有饭吃。
过去一年,市场对锂电池扩产放缓的担忧压低了设备股估值,但忽视了一个关键趋势:技术迭代本身就会催生新一轮设备更新需求。固态电池不是简单替代,而是工艺重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新设备投入。而先导智能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目前全球唯一能提供全链条整线方案的供应商,这种壁垒短期内难以复制。
从资金面看,今日主力净流入超11亿元,行业整体资金也在涌入电池板块,说明聪明钱已经开始行动。虽然当前股价处于相对高位,短期有回调压力,但我相信,只要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不变,先导智能的成长逻辑就不会被证伪。
当然也要提醒风险:高估值依赖持续的高增长支撑,一旦新技术落地慢于预期,波动难免。但就现在来看,这家公司已经用业绩证明,它不只是概念,而是正在兑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