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上固态电池就涨,这可能是最近A股最魔幻也最真实的现象。
先导智能:设备龙头成最大赢家?
在这一波行情中,赢合科技(300457.SZ)股价单日大涨超20%,设备端的热度可见一斑。
上游材料企业也在快速跟进。
技术进展确有突破,但离“量产”还很远
必须承认,这轮炒作并非空穴来风。国轩高科(002074.SZ)则早前宣布其“金石”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贯通,设计产能0.2GWh,单体容量达70Ah,目前已开启装车测试。这些进展,确实让技术从PPT走向了实验室。
国际车企也在加速布局。奔驰搭载Factorial Energy固态电池的测试车实现1205公里无充电行驶;大众与QuantumScape合作推进2030年前量产。这些信号,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2027年小批量装车、2030年大规模商用的预期。
但说实话,我看到这些消息时,心里是打问号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得直白:“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只有4分(满分9分)。”目前行业最高水平也只是做出实验样品,离满足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快充性能、成本控制等综合要求,还有巨大鸿沟。界面新闻和21世纪经济报道都指出,现阶段所谓的“全固态”,大多仍处于半固态或准固态阶段,真正不含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短期内难有商用可能。
我的看法:热的是资本,冷的是现实
在我看来,这一轮固态电池行情,本质是一场“预期先行、技术跟进、资本放大”的典型A股叙事。技术确实在进步,但产业化是场马拉松,而资本市场却在按百米冲刺定价。部分企业业务与固态电池关联度极低,却因概念贴标签就被爆炒。这种情绪化交易,往往意味着风险正在积聚。
当然,我并不否认固态电池的长期价值。它确实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战略高地,尤其对二线电池厂商而言,可能是打破宁德时代、比亚迪垄断格局的唯一机会。但从实验室到产线,从样品到汽车,还有材料稳定性、界面阻抗、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难题待解。
所以我的判断很明确:现在不是追高的时候,而是冷静观察的时刻。 真正的产业拐点或许在2027年之后,而现在的股价,已经提前跑完了大半程。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追逐热点,不如关注那些真正具备技术沉淀、产业链协同和量产能力的企业。毕竟,技术革命从来不是靠炒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