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但其生产设备的投资和与传统设备的兼容性面
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但其生产设备的投资和与传统设备的兼容性面临巨大挑战。
一、生产固态电池设备投资到底有多大?
总体结论:投资规模巨大,远超同等产能的传统液态锂电池产线。 具体投资额因技术路线、产能规模、自动化程度而异,但通常是传统产线的 2到4倍甚至更高。
以下是投资巨大的主要原因和成本构成分析:
1. 核心工艺设备的根本性差异与高成本: 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固态电解质,其成膜工艺与传统涂布截然不同,设备昂贵且成熟度低。
· 固态电解质膜制备设备: 这是最大的增量投资和难点。
· 干法电极工艺: 很多固态电池企业(如QuantumScape)采用干法压延成膜技术,无需溶剂。这种设备技术门槛极高,目前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如德国博世、日本CIS等)能提供,价格非常昂贵,单台设备价值量可达数千万人民币。
· 湿法涂布工艺: 也有一些路线使用湿法(将固态电解质粉末与溶剂混合后涂布)。但后续需要昂贵的溶剂回收装置,并且如何保证涂层无缺陷、与电极结合紧密是关键挑战,设备改造和研发成本高。
· 电极与电解质层集成设备: 传统电池是依次涂布正极、隔膜、负极然后卷绕/叠片。固态电池则需要将正极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层多次叠加并压合,要求极高的对齐精度和界面接触。这需要全新的、高精度的多层叠片机和热压机,设备复杂度和成本远高于卷绕机。
· 高温烧结设备(氧化物路线): 对于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如LLZO),其致密化需要在超过1000C的惰性气氛下进行烧结。这种连续式高温烧结炉造价极高(是传统烘箱的十数倍以上),且能耗巨大,是氧化物路线的一大成本瓶颈。
2. 环境控制要求极其严苛:
· 无水无氧环境: 尤其是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它对空气和水分极度敏感,遇水会产生剧毒硫化氢气体。因此,整个电极制备、电池叠片、注液(如有)和封装环节都必须在超高纯度的惰性气体保护(如氩气)手套箱或干燥房中进行。建造和维护一个大规模、连续化的“无水无氧”车间的成本是天文数字。
3. 产能规模与自动化: 目前固态电池产线多为中试线或示范线,产能通常在GWh级别以下。由于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单GWh的投资成本被摊得很高。未来要实现大规模量产(10GWh级以上),需要开发全新的、高速、高稳定性的自动化设备,这部分研发和采购成本同样巨大。
投资额估算:
· 传统液态锂电池产线: 每GWh的投资额大约在 2-4亿人民币。
· 固态电池产线(当前): 建设中试线的投资额可能高达 10-20亿人民币/GWh。
· 固态电池产线(未来规模化后): 业界目标是努力将投资成本降低到 5-8亿人民币/GWh,但这依然比传统产线贵很多。
---
二、现有的生产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吗?
总体结论:部分设备可以沿用,但核心设备几乎都需要更换或重大改造,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很低。
我们可以将生产设备分为三类来看:
1. 可以沿用或稍加改造的设备(利用率较高):
· 前段电极活性物质制备设备: 如正负极材料的混合、搅拌设备。虽然材料体系变了(用了固态电解质粉体),但物理搅拌的过程是相似的,这部分设备可以兼容。
· 后段化成分容设备(Testing & Formation): 电池的激活、测试、分选等电化学过程原理相通,现有的化成分容柜可以沿用,但可能需要根据固态电池的充电制度进行调整。
· 部分辅助设备: 如空压机、水冷机、厂务设施等。
2. 需要重大改造或重新设计的设备(利用率较低):
· 涂布机: 如果是湿法涂布固态电解质,需要对现有的涂布机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浆料特性(粘度、固含量更高),并加装配套的溶剂回收系统。如果是干法,则完全无法使用。
· 叠片机: 传统的叠片机是为“正极-隔膜-负极”三层结构设计的。而固态电池可能是“正极-电解质-负极”三层,甚至是更多层的复合结构,对精度、压力和界面控制要求完全不同,需要全新设计的多功能叠片机。
3. 完全无法使用、需要全新投资的设备(利用率几乎为零):
· 固态电解质成膜设备: 无论是干法压延设备还是专用的湿法涂布机,都是全新设备。
· 高温烧结炉(氧化物路线): 传统产线完全没有此类设备。
· 注液设备: 这是最关键的差异之一。传统产线的注液机是核心设备。但对于全固态电池,理论上完全不需要注入液态电解液,因此这些设备将被彻底淘汰。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半固态电池仍需注入少量电解液,所以注液设备仍可使用,但需精确控制注液量。
· 全密闭干燥间/手套箱集成系统: 为硫化物路线提供的超高纯度惰性气体保护环境,是全新的巨额投资。
总结与展望
· 投资巨大:固态电池产线的投资门槛极高,主要贵在核心成膜设备、高温烧结设备、极度严格的环境控制系统上。
· 设备兼容性低:现有液态锂电池产线无法直接用于生产全固态电池,核心工艺环节的设备几乎都需要推倒重来。这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成本,也是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
· 过渡路径:正因为改造难度和成本巨大,行业选择了 “半固态电池” 作为过渡方案。半固态电池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液态电池的产线和设备(只需改造注液等少数环节),逐步向全固态演进,从而保护现有产能投资,降低产业化风险。
因此,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转向固态电池意味着一次近乎于革命性的产线投资,而非简单的升级改造。这也是为何固态电池虽然技术前景广阔,但其产业化进程依然谨慎和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生产固态电池设备投资到底有多大?
总体结论:投资规模巨大,远超同等产能的传统液态锂电池产线。 具体投资额因技术路线、产能规模、自动化程度而异,但通常是传统产线的 2到4倍甚至更高。
以下是投资巨大的主要原因和成本构成分析:
1. 核心工艺设备的根本性差异与高成本: 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固态电解质,其成膜工艺与传统涂布截然不同,设备昂贵且成熟度低。
· 固态电解质膜制备设备: 这是最大的增量投资和难点。
· 干法电极工艺: 很多固态电池企业(如QuantumScape)采用干法压延成膜技术,无需溶剂。这种设备技术门槛极高,目前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如德国博世、日本CIS等)能提供,价格非常昂贵,单台设备价值量可达数千万人民币。
· 湿法涂布工艺: 也有一些路线使用湿法(将固态电解质粉末与溶剂混合后涂布)。但后续需要昂贵的溶剂回收装置,并且如何保证涂层无缺陷、与电极结合紧密是关键挑战,设备改造和研发成本高。
· 电极与电解质层集成设备: 传统电池是依次涂布正极、隔膜、负极然后卷绕/叠片。固态电池则需要将正极层、固态电解质层、负极层多次叠加并压合,要求极高的对齐精度和界面接触。这需要全新的、高精度的多层叠片机和热压机,设备复杂度和成本远高于卷绕机。
· 高温烧结设备(氧化物路线): 对于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如LLZO),其致密化需要在超过1000C的惰性气氛下进行烧结。这种连续式高温烧结炉造价极高(是传统烘箱的十数倍以上),且能耗巨大,是氧化物路线的一大成本瓶颈。
2. 环境控制要求极其严苛:
· 无水无氧环境: 尤其是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它对空气和水分极度敏感,遇水会产生剧毒硫化氢气体。因此,整个电极制备、电池叠片、注液(如有)和封装环节都必须在超高纯度的惰性气体保护(如氩气)手套箱或干燥房中进行。建造和维护一个大规模、连续化的“无水无氧”车间的成本是天文数字。
3. 产能规模与自动化: 目前固态电池产线多为中试线或示范线,产能通常在GWh级别以下。由于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单GWh的投资成本被摊得很高。未来要实现大规模量产(10GWh级以上),需要开发全新的、高速、高稳定性的自动化设备,这部分研发和采购成本同样巨大。
投资额估算:
· 传统液态锂电池产线: 每GWh的投资额大约在 2-4亿人民币。
· 固态电池产线(当前): 建设中试线的投资额可能高达 10-20亿人民币/GWh。
· 固态电池产线(未来规模化后): 业界目标是努力将投资成本降低到 5-8亿人民币/GWh,但这依然比传统产线贵很多。
---
二、现有的生产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吗?
总体结论:部分设备可以沿用,但核心设备几乎都需要更换或重大改造,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很低。
我们可以将生产设备分为三类来看:
1. 可以沿用或稍加改造的设备(利用率较高):
· 前段电极活性物质制备设备: 如正负极材料的混合、搅拌设备。虽然材料体系变了(用了固态电解质粉体),但物理搅拌的过程是相似的,这部分设备可以兼容。
· 后段化成分容设备(Testing & Formation): 电池的激活、测试、分选等电化学过程原理相通,现有的化成分容柜可以沿用,但可能需要根据固态电池的充电制度进行调整。
· 部分辅助设备: 如空压机、水冷机、厂务设施等。
2. 需要重大改造或重新设计的设备(利用率较低):
· 涂布机: 如果是湿法涂布固态电解质,需要对现有的涂布机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浆料特性(粘度、固含量更高),并加装配套的溶剂回收系统。如果是干法,则完全无法使用。
· 叠片机: 传统的叠片机是为“正极-隔膜-负极”三层结构设计的。而固态电池可能是“正极-电解质-负极”三层,甚至是更多层的复合结构,对精度、压力和界面控制要求完全不同,需要全新设计的多功能叠片机。
3. 完全无法使用、需要全新投资的设备(利用率几乎为零):
· 固态电解质成膜设备: 无论是干法压延设备还是专用的湿法涂布机,都是全新设备。
· 高温烧结炉(氧化物路线): 传统产线完全没有此类设备。
· 注液设备: 这是最关键的差异之一。传统产线的注液机是核心设备。但对于全固态电池,理论上完全不需要注入液态电解液,因此这些设备将被彻底淘汰。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半固态电池仍需注入少量电解液,所以注液设备仍可使用,但需精确控制注液量。
· 全密闭干燥间/手套箱集成系统: 为硫化物路线提供的超高纯度惰性气体保护环境,是全新的巨额投资。
总结与展望
· 投资巨大:固态电池产线的投资门槛极高,主要贵在核心成膜设备、高温烧结设备、极度严格的环境控制系统上。
· 设备兼容性低:现有液态锂电池产线无法直接用于生产全固态电池,核心工艺环节的设备几乎都需要推倒重来。这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成本,也是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
· 过渡路径:正因为改造难度和成本巨大,行业选择了 “半固态电池” 作为过渡方案。半固态电池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液态电池的产线和设备(只需改造注液等少数环节),逐步向全固态演进,从而保护现有产能投资,降低产业化风险。
因此,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转向固态电池意味着一次近乎于革命性的产线投资,而非简单的升级改造。这也是为何固态电池虽然技术前景广阔,但其产业化进程依然谨慎和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